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

时间:2022-10-13 00:21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上篇文章介绍了论证的四要素,论证包含四个要素:观点、理由、证据以及三者的黏合剂。这四个要素如同树形结构,共同决定了论文的质量。而什么样的观点符合标准,什么样的理由才有价值、逻辑合理,证据又该选择什么类型的。这些问题在刘军强教授的著作《写作是门手艺》中也有进一步讲解,本次我们将进一步展开介绍。

  一、观点的三个标准

  观点即论断,论断有五类:事实论断、价值论断、政策论断、概念论断和解释性论断。不管什么类型的论断,都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一)清晰表述,不合糊其词

  观点应当是对问题的直接回答,直奔主题而不能绕弯子。读者读论文不是为了领略论文的云山雾罩。写作者容易犯的错误是笼而统之。例如前面提到的医护比失衡问题。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体制机制问题。是的,很多问题都被轻飘飘地归结为体制问题。这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因为不会告诉读者任何新的内容。实际上,应该追问一下:什么样的体制?用人体制?薪酬体制?还是其他?这样问下去作者会很辛苦,但是好处也很明显:(1)想法更能落地而不是浮在上面,似是而非的混沌元素在这个过程中就被排除很多;(2)读者能从更高的信息含量中获益。

  (二)观点要值得一说,杜绝废话

  威廉与科罗姆指出,观点不能四平八稳、老生常谈,最好能给读者带来启示或者新的信息。不过,观点得是可验证的,无法验证的事情很难展开讨论。这个观点最好具备现实性、伦理上可接受,惊世骇俗挑战道德伦理的观点最好不要。评价观点是否值得一说,可以看它的反面是什么。例如人吃饭这件事情。不同的论断会带来不同的读者反应:

  1.如果我们的观点是 “人需要吃饭”,那么读者反应是:“废话,这用你说吗?这个观点毫不重要、不值一提,3岁小孩都知道。”

  2.它的反面是否值得一说呢?如果我们说 “人不需要吃饭〞,读者会觉得作者脑子有毛病。这个观点同样不值一提,因为压根不正确。

  3.如果不死心,我们还可以说一个观点:“人需要吃有机食品。” 这个观点有点充足但比较平淡,读者反应是:是的,万事通先生。

  4.如果我们把这个观点反过来说——“人不需要吃有机食品”,读者脑中会升起一个问号:有点懵,为什么?如果论证好这个观点,将能收获一波听众。

  读者会对第四个观点更感兴趣。原因很简单:第一,有争议性,与他们的预期不符合;第二,可以验证,这一问题在公共卫生领域已经得到验证;第三,观点会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如果真如公共卫生研究所言,有机食品无法证明有利于人的健康,那么我们就没必要花钱去买昂贵的有机食品了。

  (三)适度表达:别太多、别太满

  提观点不是打群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新颖和深刻至上。几个观点一起说,就成了东北乱炖式的“一锅煮”,读者会如坠云雾。每次只提一个观点,论证完后再提第二个。所谓分析,要义在于分而析之。

  同样,观点不能说太满。绝对化陈述往往是有问题的,例如,所有买日本车的都是汉奸。此类陈述容易引起读者质疑甚至反感。观点需要考虑论断发生的概率、频次和数量。恰当的表述往往需要对观点施以时间、空间、概率等方面的限制。范围得到限定,观点遭受攻击的可能也会降低。

  二、理由:证明观点的合理性

  一个观点要想有价值,就需要有理由的支撑,理由连接观点和证据,一方面使读者能把握观点的结构,另一方面使证据以有序方式展现,方便读者理解证据的角色。提出理由,会逼迫写作者把一个观点切分开来,将问题往下想一层(所谓的下沉一层)。理由是将观点合理化的行为。每提出一个观点,都需要告诉读者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例如,我们选择了 A方法,而不选择B方法,如果不解释读者会有疑问。熟练的作者总会提前卸掉读者的质疑,主动地写道:理由如下……如果这成为一种自动行为,那么写的东西会顺畅无碍。

  以医护比失衡问题举例,我们通过继续追问,发现编制管理制度可能是医护比失衡的原因。中国的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大部分人员通过编制进行管理。事业编制往往跟财政拨款联系在一起。控制编制数量是国家用以抑制机构膨胀的策略。但这也形成了编内正式工和编外合同工的双轨制:合同工在收入、劳动强度、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弱于前者,但一旦出事总被拉出来背锅。

  但这跟医护比失衡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呈现理由。其一,中国公立医院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政府补贴仅占其运营经费的8%左右。它们需要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创收来维持收支平衡。其二,编制数量相对稳定,扩编难度很大。其三,与护士相比,医生握有处方权,可以为医院带来更大的业务量和收入。因此,医院管理者将会尽可能把编制向医生倾斜。通过三个理由的解释,编制影响医护比的机制就讲清楚了。

  三、证据的选择取决于研究方法

  证据大约有量化证据、定性证据、实验证据、文本证据、权威专家等五种,从某种程度上看,证据类型由论文的研究方法决定,即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对应什么样的证据类型。各类证据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我们根据实际的研究问题选择对应的证据。比如,

  医护比失衡这个例子,要怎样证明编制导致了医护比失衡呢?证据类型取决于研究方法。

  如果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可以用以下方式来验证:

  (1)比较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医护配比。民营医院不存在编制约束,如果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当看到民营医院的护士数量远远高于医生。

  (2)比较弱化编制的地区和编制仍然重要的地区。例如,深圳已经取消公立医院的编制,而广州没有。如果我们的假设正确,我们预期看到深圳的医护比比广州合理得多,即深圳护士——医生的比例更高。

  上面两个衍生假设可以通过搜集统计数据、问卷调查数据的方式来验证。

  如果想采用定性方法,那么可以访谈医院管理者,看他们是否在编制分配中有重医生、轻护士的做法。也可以分析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看医院是否会利用某些硬性条件,比如学历、工作年限来限制护士的入编。访谈资料和内部规章即为证据。

  证据虽然承担着“证明”的职责,但实际上,各类证据都有主观性。如布斯等所言:“资料总是被建构出来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资料搜集者决定的——搜集者决定找寻什么数据、决定如何记录他们所看到的,并决定如何将数据呈现出来。”同样,不同学科对证据的评判标准差异很大。那么应当如何评估证据呢?威廉与科罗姆认为可从四个标准去评判证据:

  1.准确性。准确无误是最重要的一条。

  2.精确性。资料的颗粒度取決于研究需求,例如航空业、精密仪仪器要求极高。

  3.代表性。如果研究对象差异性大,则需要大样本,反之亦然。

  4.可靠性。资料陈旧与否,是否是最新资料;资料提供者的声誉如何;是否不偏不倚;资料的级别,是原始资料还是衍生资料;等等。

  证据从最基础的层面支撑了理由,进而支撑了观点。写作的日常事务就是寻找、排列和使用证据。学会判断证据的好坏并恰当使用,是写作的必备技能。然而,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证据必须为观点和理由服务,不能沉迷于证据而导致尾大不掉。一个形象的对比是律师和侦探。论文类似于律师的陈述,属于观点驱动型:“像律师一样思考,并且通过证据来支撑我们的观点,反复考虑那些可能不会支持该案例的证据,忽略那些既不能支持又不能反对我们观点的证据,并且要确保陪审团知道指控某人有罪的内容和原因”。而侦探的陈述类似于数据驱动的研究报告:罗列各种说法和证据,然后得出结论,缺少精细的对比和选择。我们要学会律师型写作方式:用必要的证据支撑分析的理由和观点,并将观点传达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