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00:02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所谓摘要,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一段文字对论文整体进行概括。从篇幅上来看,摘要一般只有两三百字,相对整篇论文的篇幅而言,它所占的比例并不高。然而,很多人在摘要写作方面存在困难。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作者忽视了摘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对摘要的结构要素以及写作方法掌握不到位而造成的。下面,笔者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角度出发,分析摘要为何难写,并提出相对应的写作技巧。
一、摘要为何难写?
(一)关键内容缺失
目前,摘要的写作规范大多移植自自然科学。众所周知,自然科学对创新要求较高,其研究注重新问题、新方法、新材料、新结果。然而,在社会科学尤其是在人文科学领域,研究本身是否追求创新,这仍然是一个有疑问、有争议的问题。换言之,尽管大部分学科专业都将创新作为研究的主流,实际上却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例如,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创新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理解,“文学评论不是学术论文”是毫无问题的。但许多文学研究的作者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如果文学研究不以文学评论的形式发表,那便不是单纯的文学研究。使用定量、访谈、田野考察等方法写作的论文在本质上已经属于跨学科研究了。
因此,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是否要创新的意见不一致,导致在这些学科的研究中,新方法、新材料几乎是无用的。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使用了新方法,即便得出一个同样的结论也是可以的。例如,研究中使用低成本的材料便能够得出使用高成本材料同样精确度的结论,那么这个论文的创新性就非常大,应用价值也是很高的。然而,这种研究在人文科学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大部分专业来讲,新方法、新材料几乎毫无用武之地。对于文科而言,“观点新才是真的新,新问题之难异乎寻常,新观点更是难上加难”。
(二)形式要素不清
自然科学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过程、数据结果与结论是清晰的,但是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往往因为问题的模糊性、方法的非数学性、作者的能力所限等导致目的不清、方法与过程不清、结果与结论不清,这就导致摘要的基本要素不清晰,即使写也必须是硬着头皮写。因此不难看出,造成摘要写作困难的并不是作者,而是与学科性质有很大关系。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之间在研究问题、方法、过程以及结果等形式要素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同时当下期刊、杂志等平台又倾向以自然科学的形式规范来对待人文学科的论文。这样一来便会造成,论文作者与期刊编辑或审稿人之间对于摘要格式规范的判断不一致。比如,作者认为论文很好,编辑却认为不好。
研究方法的非精确性也可以叫做非数学性。很多人由于方法本身不够精确,不能理直气壮地论述研究中用了什么专业研究方法。比如,人文学科中常用的逻辑推理、思辨等;又如,质化研究中的访谈、田野调查、扎根理论等,很多作者都会因为数据貌似不那么科学,对如何写作符合规范的摘要感到头痛不已。当然,除了学科本身的原因,作者本身的能力也是一大重要因素。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摘要写出来之后目的不清、过程不明、结果缺失、结论与其他内容重复等,使得整个摘要的基本要素不清晰。
(三)期刊要求混乱
不同期刊对摘要的写作要求存在差异,投稿多的作者应该能发现这一点。对于论文作者而言,如果仅仅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组织摘要,往往很难符合所有期刊对摘要的规范,这也导致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摘要了。
(四)作者不够重视
对于很多人而言,唯一要紧的便是论文能否发表,而论文本身质量如何却不与过多考虑。这就导致他们对写作本身不够重视。很多人甚至都不考虑摘要怎么写,这种态度也是导致摘要写作困难、写好困难的原因。
二、摘要写作中的八个注意事项
关于摘要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这两个类被来分别看。
自然科学往往更倾向于报道性摘要或指示性摘要,其基本要素包括,交代研究背景、阐明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论述研究方法、研究所得数据以及从数据推导出的结论,最后论述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
反观人文学科,研究中所用的思辨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中定性研究的无法精确到那种程度。这种情况下,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摘要的基本要素就是,交代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论述对问题的分析等,最后给出研究观点。如果仍有余力,还可以再写其他方面,比如对策建议、应用价值,还可以写可能的后果影响。
结合上述两类学科的研究特性,我们总结出在摘要写作中应当注意的“八大事项”:
第一,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应该根据论文的方法和结果的清晰度选择适合的摘要类型。
第二,摘要中避免使用文献。也就是说,摘要中一定不要出现引用。
第三,避免主观评论。摘要应该追求客观性,不能出现主观观点,以免暴露主观性。
第四,摘要要素的顺序要与正文相对应。换句话说,正文研究内容先出现什么后出现什么,摘要也也应该是这样的顺序。
第五,论文的摘要不要超过350 字。大部分情况下,摘要的篇幅在300 字,350 字是上限。
第六,是否使用第一人称因类型而异。在是否使用第一人称问题上,国内大部分期刊没有统一的答案,说不清楚应该出现还是不应该出现,所以具体写作上出现或不出现均可。
第七,除非众所周知,摘要中不要出现新概念,也不要出现缩略语。具体来讲,摘要中不要出现自己提出的概念,毕竟一个概念的产生是非常复杂、严谨的。另外,摘要虽然是论文的高度浓缩,但缩略语可能导致读者尤其并非同一方向的审稿人看不懂,从而影响阅读。因此,摘要中不建议使用缩略语。
第八,一项基本要素体现为一个句子。摘要中尽量不要两句话论述一项要素,句子长一些是可以的,要不然阅读起来就会很奇怪。
总结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写法,摘要的本质都是把论文的精华部分提取出来告诉读者。而所谓精华就是论文中最值得让别人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论文里面所谓创新的东西。没有创新不符合摘要写作的基本精神,也就不符合摘要的基本规范。而这个问题的根本性原因不在作者,而在用统一的写作规范衡量所有学科、专业、方向领域。不管怎样,对于摘要的写作,我们在掌握摘要组成要素以及写作注意事项的同时,还应根据自身的学科属性以及论文研究对象,写作合适、清晰且有质量的摘要。
上一篇:论文模型构建的步骤与标准
下一篇:让论文更饱满的五个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