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修改如何避免走弯路

时间:2022-07-31 01:48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论文引言部分的修改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步提升的过程。而本篇我们要讲的论文摘要的修改,则是一个动态调整、螺旋前进的过程。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凝练,其本身并不涉及研究的增加或缩减。所以,相比论文其他部分的修改,摘要部分的修改更偏向于“向前”而非“上升”的过程。其二,摘要应简洁凝练,一般字数在300字左右。所以,如何权衡摘要段落各句话的内容篇幅,如何写作每一句话从而更能体现论文研究的创新性,则是摘要修改的重点,也侧面说明了摘要的修改更偏向于“动态调整”而非“层层递进”的过程。

  在摘要“动态调整”、“螺旋修改”的过程中,很多作者因为不懂摘要修改的逻辑,盲目增加无关内容、删减重要内容,导致修改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摘要修改反反复复,人为增加了修改次数,且没能达到摘要修改应有的效果,从而拖慢了论文投稿的进度。

  鉴于此,本文以一篇初稿处于普刊水平,但经过四次修改,最终发表在《外语电化教学》CSSCI来源期刊的文章,来分析作者在论文修改过程中摘要的修改走过哪些弯路?以及从这些弯路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从而更准确地调整我们论文中摘要的修改逻辑,缩减论文修改次数?

  此处选择发表在《外语电化教学》期刊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1)该篇文章从初稿到终稿,每一步虽按照审稿意见做出了较为明显的修改,但又因摘要部分人为增删内容,导致出现了上一稿不存在的问题,无端增加了摘要的修改次数。这些修改次数便成了作者走过的“弯路”,但同时也给其他作者提供了“前车之鉴”。(2)该篇文章虽然在摘要部分的修改出现了“弯路”,但整体而言,作为普刊论文,能通过修改达到C刊发表的水平,具有研究的价值。(为保护作者隐私,以下讨论均已匿名化处理,且仅供学术交流,暂不提供案例资料或论文下载)。

  一、弯路一:为了罗列研究过程而放弃了研究问题的介绍

  上一次我们提到,论文修改的第一步,是判断论文的形式规范性,即各部分的要素是否齐全。而摘要的四要素可以总结为,研究背景/研究动机(研究了什么问题,它为何重要?)、研究方法(采取了什么方法来研究上述问题)、研究发现(经过研究得到了哪些发现)、研究结论(通过对观点进行分析,进而推导研究价值)。通过对作者第一次发来的稿件进行审改,我们可以发现摘要存在的问题:(1)摘要要素不完整,仅包括研究过程(蓝色字体部分)、研究发现(红色字体部分)、研究结论(黑色字体部分)三个要素。(2)研究方法要素缺失,作者仅写了“....进行检索统计和计算....频数对比”,而没有介绍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3)研究背景/研究动机要素缺失。作为摘要的段首句,作者仅罗列了研究过程,而忽略了对研究问题的介绍。

  经过第一次修改,我们可以看到,按照审稿意见,作者补充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介绍,比如将段首句关于研究过程的内容替换为“在《高老头》法语原文本及傅雷、韩沪麟和郑克鲁三个汉译本一对三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将三译本的翻译特征进行了对比从而分析傅雷的翻译风格”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的介绍。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补全缺失要素的同时,又贸然删除了研究结论这一要素,摘要四要素缺一不可,这一步便走了弯路。

  二、弯路二:为了体现创新性而重复了论文前言和结论的内容

  除了按照四要素来安排摘要的布局,摘要的另一个审改重点是有无创新观点的体现。摘要应具有吸引编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功用。为了达成这一功用,摘要需要将论文中的新方法/新视角/新观点等总结体现出来。通过作者第一次修改内容,我们可以发现,(1)研究发现较为普通,比如作者提到“研究发现傅雷的翻译词汇丰富度较高,平均词长、平均句长较短,但是四字格的使用并不突出;语篇衔接连贯更符合中文意合的语言特征,语篇翻译中更注重情感的传译”,作者的研究问题是“通过对比研究傅雷的翻译风格”,但作者的研究发现中却仅介绍了“傅雷的翻译风格”,并没有体现“对比研究”得到的创新观点。(2)除了因删除研究结论导致摘要字数大幅减少这一表现外,研究结论缺失,导致摘要中看不出作者研究的价值是什么,没能直观体现研究的意义。

  经过第二次修改,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针对第二条审稿意见,补充了研究结论的介绍,这一修改是正确的。但针对第一条审稿意见,作者一方面以文献述评的方式,证明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又通过文献比较的方式,比较本文研究观点与已有研究观点的区别,从而证明了本文研究观点的创新性。根据外审专家的意见,“文献梳理与文献批评,这些是前言的内容,不是摘要的。在写结论时,需要进行文献比较,但不能把这些东西写进摘要,摘要只要将自己的核心观点呈现出来即可”,所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步便走了弯路。

  三、弯路三:为了理顺主要观点而丢弃了体现创新性的语言表达

  论文修改的最后一步通常都是语言表述的修改,摘要也不例外,尤其是针对作者所使用的缩写型摘要的风格,更需考虑摘要段落的独立、自洽。针对第二步弯路,作者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如下表)。从第三次修改后的内容来看,作者删除了第二个摘要版本中关于文献批评、文献比对的内容,而仅呈现了本文研究的核心观点,事实上研究发现(红色字体部分)“较....更....”等字词的使用,也体现出了“对比研究”得到的创新观点。

  经过上述修改,论文摘要在保证形式规范性(四要素齐全)的基础上,呈现了研究的创新观点。摘要的修改本应到此结束,但经过终稿审改,发现摘要仍存在部分语言表达仍较为主观,比如“傅雷的翻译更有‘译味’”这句话,什么才算是更有“译味”?结合文章实际内容,我们发现这一“概念”在文中是没有明确界定的,只是作者主观的评价,且这句话在上一版本中就未修正,导致又增加了一次修改次数,间接走了弯路。

  但值得庆幸的是,作者此次突破了主观性这一难关,用“傅雷的翻译对目的语读者而言更具有语言与情感的可接受度”替换了“傅雷的翻译更有‘译味’”这句话(如上图),使摘要段落在保证客观立场的基础上,整体更连贯、自洽。摘要的修改也到此结束,完成普刊论文向C刊论文的蜕变。

  四、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不管是出于摘要观点全面性的考虑,还是摘要观点创新性的考虑,作者很难在一次修改中同时顾全两个层面的内容表达,因此也走了很多修改过程中的“弯路”。但事实上,这些“弯路”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避免的,比如严格按照摘要四要素的框架结构来写,从而保证摘要观点的全面性;严格围绕研究问题介绍本文的主要观点,从而保证摘要观点的创新性;严格使用客观性词汇,从而保证摘要观点的易读性,最终避免修改过程中的“弯路”,事半功倍,少花力气、减少修改次数,同时也能实现C刊论文的快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