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教学类论文写作技巧

时间:2022-07-28 21:53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一、一个教学研究案例
 

  我们结合上图来看,这是华中科技大学赵炬明教授202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印象挺深。他讲述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的李老师是怎么做“教改”和“教研”的,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尽管她是医学方面的,但是,可能会对大家有一些启发。

  (一)研究缘起

  李老师教的是儿科临床实习课。大家就可以想象,比如儿科的实习生,你要去临床实习,这个课怎么上?她在教学中发现,传统的儿童临床实习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说,老师带着学生去查房,就是听学生汇报,可能汇报这些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他的血压、温度,对这些方面做一些基本的汇报,然后给老师示范说,怎么做体格检查、怎么做诊断分析、怎么做诊疗决策、怎么跟患者沟通。因为,其实医生是要和人打交道的。老师就告诉学生,怎么和病人交流,并做临床诊断和诊疗安排,而学生就是在一旁观察和记录。大家可能有看过这种电视剧或者自己有过这种经历、感受。我记得,有一个节目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叫做《令人心动的offer》。我不知道有老师看到过没有,它其实是介绍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这种成长过程的,挺有意思,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但是,李老师发现,学生基本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

  其实,现在我们的“教改”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就是说,你其实是希望临床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要实现这几个方面能力的提升,这也是一个难点。

  后来,李老师正好参加了学校的一个研修班,研修内容是对于一些教学方法方面的介绍。她就了解到,有积极学习理论和“翻转课堂”方法。于是,她深受启发:“能不能让学生更多地承担起学习责任,改变他们的被动学习状态,让他们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这样应该是可以有效改进学生学习的。”

  我想,我们很多老师可能也面临“教改”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改善学生的学习?于是,李老师她就开始进行教改设计和研究设计。但是,因为要关注的问题太多,一个研究、一个教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经常审很多老师写的材料,就发现,面面俱到地写,你就会顾不过来。李老师想:“我”首先聚焦重点问题,这种积极学习理论和“翻转课堂”方式就会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和原来的不太一样。对于医学生来说,可能很重要的是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李老师想:“我”能不能关注这一块儿?“我”看看新教学模式是不是对学生的这种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有改善?于是,她就这样子一步一步地进行研究。大家看了这个,应该也会有所启发。其实,我们平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后,怎么聚焦到重点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二)研究设计与过程

  接下来,李老师就希望,“我”重新设计一下课程,这个课程要突出“学生学习”这个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关注的是,老师教学怎么做更好?做PPT,或者是“我”怎么搞一些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但是,她“课改”就希望怎么以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做到真正了解:他们到底理解了没有?能力提升了没有?

  关于教改,李老师还做了教研。她采用了“对照实验法”,把她的30个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组,一部分是对照组,每组15名学生。她就想看,经过“翻转课堂”以后,实验组的学生会有什么变化,和对照组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她对对照组的学生还是采取平时的策略,该怎么交就怎么交;那,实验组采取的方法是,她把5人设为一组,这样就会有3个实验组。然后,查房前,她要求学生们自学微课,就把教学病例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有参考文献都给学生,让他们先自学。同时,老师也会参与讨论和指导,测验学生的基础知识是不是掌握了。查房前她是这样做的,就像我们展开“翻转课堂”之前,也要让学生先学习一些东西一样。

  查房时,有一个副主任医师就负责对这5个学生进行分工。他要查好几次房,两周一次查房,每次查房大家会分工:有人是负责问诊、有人是负责给病人体检、有人是负责诊断推理、有人负责临床决策沟通,每两周一次。他会轮换角色,每个学生就都会有分担不同的角色的机会。同时,他们还要参与其他的讨论。

  查房后,小组一行总结,就是要一起来反思查房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老师也会给予指导和点评。大概要经历6个月的实习,实习结束了就考核,考核包括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可能就是,他的病例分析得怎么样;主观评价就是满意度、态度这方面,还有学习心得。然后,李老师就通过研究这些数据发现,确实实验组要比对照组在成绩、主观体验方面都要好很多。

  二、案例启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个例子,看看对我们自己的研究会不会有启发。对于李老师来说,她就发现,学生是被动学习。同时,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有待提升,这是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问题。李老师的目标是什么?她通过研究和“教改”,希望学生能主动学习,并且提升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就是希望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教改”与教研,李老师获得的成果就是,她设计了一门课程,而且做了一个课题,是有关“教改”的课题。而且,她发表了一篇论文,后来又把这篇论文带到2021年的欧洲医学教育联盟(AMEE)年会上,并做主题发言,这其实挺启发我们的。

  (一)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共性与特性

  1.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共性

  很多老师都是有学科背景的,您可能是管理、计算机,还有工科这些不同的学科的。其实,教学研究和我们的一般学术研究是有共性的。共性就是,我们都需要开展系统的文献研究和文献综述,这样,我们就利用了学术共同体的集体智慧,其实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了。如果很多人都做了这个研究,我们就不用做了,直接拿来参考就行了。比如说,我们看到李老师她是这样子,“翻转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帮助,是不是我们可以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也会有同样的效果?我们可以去尝试一下。这样,我们就为我们的学术共同体做了贡献,那就体现了我们的研究的价值。另外,也需要开展研究设计,你像李老师,她是做了对照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她要做研究记录,并且要详细记录这个研究怎么开展的,以保证这种研究过程是可回溯、可评价的。

  2.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特性

  除了一般的学术研究的共性,我们读硕士、博士其实都了解这些东西,上述案例也具有教学研究的一些独特性。比如说,她的研究问题,尤其像我们一线的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问题。其实,大家可能看到一箩筐的问题。比如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他们不愿意听讲、就想玩自己的手机,或者他们不愿意复习、不愿意预习,这些都是一箩筐的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另外,在教学研究中,还需要详细说明我们的研究背景。其实,教学研究就像医学一样,也是一类实践性学术。比方说,医生也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各种排除和各种可能的假设,一点一点地进行排除:是这个毛病吗?是那个毛病吗?最后,初步判定可能是这个毛病,“我”给你对应的药,你先吃,过几天再过来看。如果对了,那就没问题了。如果不对,那就换药。所以,它也是这种偏实践性的学说。也就是说,我们的实践条件和研究背景会对研究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另外,教学研究是先天追求有效性,是能确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才是普遍性。普遍性就是更高的要求,您不只在自己的这种课程、学科有效,也可以对别的学科有效。所以,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讲,教学研究有些什么共性和特性。很多老师可能也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如果您对教学研究感兴趣,可以把您学科的一些方法理论用在教育学科,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科研与教学是“紧密的结合体”

  实际上,我们听很多人讲过有关“科研”“教学”的内容:“我”会把精力更多放在“科研”上,或者“教学”上。然而,越来越多的可能是,教学和科研是一个“紧密的结合体”。在科研方面,你要投稿、要被外审专家或者编辑给出反馈意见,这其实就是不断地被质疑和批判,他们帮助我们不断地完善稿件内容。例如,国外的很多期刊都是一稿一稿地改,刚开始给提了意见,再返回、再改。国内比较好的期刊也会采用这种方式,其实就是不断地帮你把bug修正,让你更好地论证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中,学生是我们教师首先需要说服的对象,他们会不断地给我们一些反馈,会促进我们的科研。

  教学和科研两者相得益彰。教学得到了科研滋养,就会更有生命力;科研得到了教学的帮助,也增加了可靠性,别人就可以在你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开展研究。所以,两者不是特别矛盾的。我们还需要更好地理解工作与工作的关系。可能有一些老师会做一些管理的工作,其实也是相互促进的。我觉得,自己在读了博士以后,很多工作没有那么难了。以前会觉得这个事情很难,现在就会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怎么更有效地做好工作?比如说,今天给自己定的目标,要看几篇稿子,如果看累了,就改改PPT。其实,这是会互相促进的。你看稿子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就会在教学中马上用起来。在修改PPT的过程中,也可以反复地看稿子,其实它们都是互相促进的。

  (三)提升教研层次:从经验总结到实证研究

  1.初步经验总结

  身为编辑,同时,作为研究者,我这几年接触了大量的稿子。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我接触了大量的稿子,可能很多经验汇总起来,能够初步形成一个教研工作的总结:介绍我这个课程的背景,或者专业的背景、学校的背景;然后是课程的设计;最后可以有一些简单的效果。我觉得,这可以作为一个“经验总结1.0”,是一个初步的经验总结。

  2.有限的事实和证据

  再进一步,我们就看到,有些老师会提供一些事实和证据,做了一些调查,学生的反馈怎么样、老师的反馈怎么样,其他一起来合作的老师的反馈怎么样,就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但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文献综述以及对研究问题的论证,也没有相关的理论,整个还是比较松散的。我想,可能的原因在于,现在很多老师会比较注重教育统计方法的学习,但是缺乏对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的重视。

  3.实证研究

  最近,我有好几个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教学学术的会议,我会审稿,还要在会上做点评。我发现,教研层次大概分为上面说的这几个阶段。再好一点的研究,它会围绕比较明确的研究问题来撰写研究背景,包括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发现,研究结论与讨论等,整个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

  可能我们很多老师会面临一个问题:怎么提升自我的教研层次?怎么从“经验总结”达到“实证研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刚才探讨的问题。我们先有1.0,慢慢再改成2.0、3.0,再不断地迭代,这肯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老师们大多是有很丰富的这种教学经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有教育理论、研究设计,还要跟别的研究进行一些对话,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