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三种论文选题类型及范文示例

时间:2022-07-23 23:31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一、选题的三种类型:“宏观”“中观”与“微观”

  “宏观”其实就是面向整个行业的,不是说你的研究群体一定是一个领域、你的研究对象一定是一个领域,这类研究我们称之为“宏观研究”。“中观”就是说,你可能研究的是一个机构,或者你研究的是某一个领域里面的细分领域,我们把它称之为是一个“中观研究”。最后就是“微观研究”,“微观研究”相当于“个体研究”。

  二、基于不同选题类型的范文案例分析

  (一)范文1:宏观视角的微观研究

  我先给大家看一篇叫做《“十美”:美在哪里?——评2021年度中国卓越科技期刊十大最美封面》的文章。“‘十美’:美在哪里?”,这是本文的主标题,“美”是“美丽”的“美”,就是“十个‘美’,‘美’在哪里?”它的副标题就是“评2021年度中国卓越科技期刊十大最美封面”。这个题目就说明,这是一篇“宏观”稿件。我为什么把它作为一个案例?因为,它同时也是一个微观研究,是宏观视角下的一个微观研究,这个是非常考验功力的。我们叫“大处着眼、小处着笔”。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研究的是什么?是“2021年度中国卓越科技期刊十大最美封面”。“2021年度中国卓越科技期刊”一定有很多本,要在这么多本期刊里面,评选出10本,而且,它研究的不是这10本期刊的内容或者是专题或者是选题、整体的学术质量,而是这10本期刊的封面。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专”的题目。同时,它又是一个面向“整个中国的科技期刊”的选题。所以,从这个题目来看,它是一个难得的,宏观选题里边的一个微观研究。这篇文章的作者,本身也是一位咱们中国期刊协会的原来的副会长,所以,他本人是对这整个行业是足够了解的。同时,在对这个行业的了解的基础上,他又对研究的问题“吃”得很透。所以,这一类选题我们把它称之为宏观选题。我个人认为,什么样的作者是适合去把握这类选题?当然,理论上来讲的话,我希望所有作者都能去或者说越来越多的作者去驾驭这类选题。

  比如说,我们在策划专题的时候,或者咱们这个是单篇,我们就说专稿吧。假设我研究的是专题,就是我想关注《中国卓越科技期刊》,我想对《中国卓越科技期刊》进行一个年度盘点研究。有人从它的封面角度开始研究、有人从内容层面开始研究、有人从作者角度开始研究,也有人去研究卓越期刊的海外影响力或者他的学术影响力,有很多很多研究视角。所以,我们在策划专题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这么去策划的方式。然后,还是回到这里面的作者上。假设,我去研究这类文章的时候,我一定会看到作者以前相关的成果,比如说,我看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李军,他就对“卓越期刊”整体情况非常了解,甚至对整个中国的学术期刊的情况非常了解。所以,这样的作者会是我约稿的一个对象。如果你对你的领域整体情况非常了解,同时你又能驾驭其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一旦你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可以去开展这样的宏观视角的微观研究,这是一个最优方向。

  接下来,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可以给大家快速地过一下。它第一个标题叫“各美其美:从一刊之‘秀’到各刊之‘秀’”。这相当于,从先分析每一本刊物的“美”在哪,然后再把它们“串”在一起,形成一个“以点带面”的研究,这是对材料驾驭能力的一个体现。然后,我们看到第二个标题,叫“美‘刊’之美:从名刊之秀到刊刊之秀”。前面提到的是一本刊物,后面到多本刊物,现在提到的是很有名的期刊。然后,我们再去分析,那些没有那么有名的期刊,它的“美”是“美”在哪的。第三个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它叫“美美与共:从刊刊之秀到业业之秀”。所以,这篇文章它讲的就是,每一本刊物背后都是一个学科、都是一个领域,它是从“刊物的优秀”反过来推理到这个行业的学术研究的优秀成果。最后,是一个结语。这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是非常考验作者的写作水平和对这个领域的材料的驾驭能力的。

  (二)范文2:大格局、高视野的宏观研究
 

  这一个文章的题目叫《“双碳”目标驱动下出版业的困惑与出路》,作者是于殿利。我们国家有一个百年图书馆叫商务印书馆,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商务印书馆出过的书,于殿利是商务印书馆的前总经理,他受邀写了一篇“双碳”方面的文章,就是探究“碳达峰”“碳中和”对出版行业的一个影响。所以,其实这是典型的一篇宏观的文章。就是说,我们可以套用这个题目,把“双碳”换成很多词,比如说“新冠肺炎疫情”,比如说“国际区域冲突”,再比如说“俄乌冲突”。我们不叫“战争”,我们叫“冲突”。然后,包括一些“黑天鹅事件”,比如说一些区域的多边政策的签署,这些对你所在领域的影响是什么,这种文章是典型的宏观研究,它是一种很国际、很大格局、很高视野的文章。

  这一类的文章的作者,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领域里边,他一定是一个能够做到机构的一把手,或者是做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他对这个情况是非常了解的,然后才能找到这个“热点词”,比如说“双碳”,他对“双碳”非常了解,同时他能对出版领域在哪些环节跟“双碳”有关联,然后才能“精准把脉”,提出这个困惑是什么、出路是什么。对不对?好,这是两篇宏观视角的文章,我们再看两篇中观层面的。

  (三)范文3:细分行业的中观研究

  这一篇中观层面的文章叫《“新零售”时代小型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当然,这里的“新零售”跟刚才那篇的“双碳”一样,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背景,对吧?所谓的“背景”就是,你要把你的研究边界先圈定好,不要过于发散。就是说,在“新零售”的这个背景下,小型实体书店,大家看一下,实体书店有很多,包括新华书店,是不是?包括刚才我说的民营书店,就是言几又、西西弗这些。“小型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它的研究对象就是行业的某一个细分,就是“小型实体书店”,属于中观研究。它要去分析这个行业、这一类书店的问题是什么,然后针对这个问题,再提出一个对策建议。

  大家看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还是“三段式”,是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看这个文章的框架,不用看具体内容,因为这些文章都是已经成功出版过的。“‘新零售’时代实体书店发展现状概述”,我们要对所谓的“新零售时代”界定清楚。然后,“新零售时代”它的实体书店现状是什么?我们要分析清楚。这是它的第一部分,你首先要发现问题。接着,通过对现状的一个分析,我们找问题,这就是第二部分。我们通过对“现状”的一个梳理,然后我们发现了,它有三个问题。继而,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提出三个对策建议,而且这个对策建议一定是前后呼应的。所谓的“前后呼应”就是,“3.1”对应着“2.1”,解决的是“2.1”的问题;那“3.2”解决的是“2.2”的问题。所谓的“前后呼应”,你的逻辑要一以贯之。

  所以,这篇文章很有代表性,就是你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中观层面的研究对象,然后你可以驾驭它。你的文章架构就是一个通过分析现状发现问题的架构。

  我们来看一下“现状”的分析,这里边可能比较小。“现状分析”实际上这里边是一个高度的凝练,但是,理想情况下是什么?理想情况下是你能够对“新零售实体书店”进行一个盘点。当然,这不太现实,实体书店太多了,你没办法通过一个表格来把它的情况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各位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科技与出版》这本杂志,它刊登了一个近期刊发的文章,应该是7月见刊,对我们国家的主题类书店进行了研究。比如说,有的书店是人大考古书店,有的是做考古的,有的是做考研教材的,有的是做公务员教材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主题类书店”。那篇文章是对全国的“主题类书店”进行了一个分析、列了一个表格,非常详实。

  这里边涉及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的“发现问题”,就是你“提出问题”的这个“问题”,从哪儿来?这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你的问题分析一定要“立得住”。怎么才能“立得住”、最有说服力呢?就是你真正地去把这些东西列在文章里,然后通过一个表格来体现。注意,我前面说,能用文字表达的不用表格。但是,用表格的好处就是,当你的资料特别多的时候,你通过一个简短的表格能够把它呈现出来,这是可取的。然后,你可以很直观地把这些书店的名称、所在地、运营规模都呈现出来,包括它的出资主体,它是个人出资还是企业出资,等等。通过这些维度的展示,你可以快速地为后边“发现问题”或者说“提出问题”进行一个论据的支撑。

  所以,这篇文章我主要是想说这一点,就是第一部分,所谓的“现状描述”是要建立在调研的基础上的,最好是有量化的东西在这儿。所谓的“量化”就是说,一个阶段性的数据的上升或者下降趋势的展示,当然,新传类还有很多,包括社会学类都应用得非常成熟了,例如,田野调查,你是基于你的田野调查、你的问卷,来进行滚雪球式的调查或者说,基于扎根理论来做分析,这都可以。但是,不管问卷也好、调研也好,都只能作为论据,它是为了让你后面能“发现问题”,或者你提出一些观点让它来给你做支撑的。

  (四)范文4:“小处着笔”的微观研究

  我们再看一篇微观层面的文章。其实,严格来讲的话,它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的层面,但是实际上,它针对的领域并不是真的指的是某一本刊物的某一个编辑,或者是某一个编辑个人,比如说作者自己,不是这个意思。这篇文章大家看一下,叫《学术发展需要“编辑学者化”》。“编辑学者化”这是一个概念,对不对?那我就研究这个概念。这个文章其实按理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题目很有代表性,不是叫什么“研究”、什么“分析”或者是“刍议”,它就叫《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需要“编辑学者化”》,它是一个“口号式”的题目。但是,这个题目我们也没有改,因为,这个题目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它要论证的是“编辑学者化”。而且,“编辑学者化”的背景是学术期刊繁荣发展。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题目。

  我们去看这个文章。作者最开始也界定概念。这个概念,大家首先要界定清楚。这个界定概念,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要去做一个名词解释。这个界定概念是,你要给你的单篇文章的研究划定一个边界。什么叫边界?例如“编辑学者化”,这就是你讨论的一个范畴,就是我要讨论的就是“编辑应该尽可能地‘学者化’”,才有可能去把关好各种形形色色的作者、形形色色的文章。如果你讨论的是编辑的“学者化”,那么,它是“编辑的成长”范畴内的一个选题。但是,如果你讨论的是,比方说,“青年编辑的培养”,或者是“老编辑如何带新编辑”,涉及到“拜师制”“学徒制”,这虽然也属于“编辑的成长”范畴,但是它不属于这篇文章研究的范畴。我这么说,大家能不能明白、能不能理解?我要讨论的就是“编辑学者化”。编辑是一个工作,谁都可以做编辑,你本科毕业也可以做编辑。但是,如果你的期刊、单本期刊需要发展,或者你的行业期刊,或者是咱们中国的所有的学术期刊需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我们这个行业的个体,也就是我,包括我的同行们,我们都需要变成学者。这也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期刊编辑选择去读博。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有机会再跟大家去分享。我们还是回到这篇文章本身。

  我们看第一个部分,它是说要对“编辑学者化”进行一个界定。然后,这里边首先提到“编辑学者化”命题的提出,最早是谁提到的这么一个问题。第二个就是围绕“编辑学者化”的一个争论,它也介绍得很清楚。第三个就是“编辑学者化”的本质、要义。大家可以看到,其实到目前为止,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对“编辑学者化”的一个文献梳理,大家有没有看出来?就是说,它貌似是定义,其实是一个文献梳理。第二部分是说“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对编辑素养和能力的要求”,它是从“编辑学者化”的角度去解答或者是去回应这个题目,就是“学术期刊发展为什么需要编辑学者化”。

  第三部分就是结语。这篇文章本身还不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文章。实际上,这类文章我们称之为“思辨类”的文章。“思辨类”的文章就是说,它是一个我们叫做“应然”和“实然”的问题。“编辑应该学者化”,这就是“应然”,但“实然”是什么?实际上,应该是研究“一个编辑应该怎么进行‘学者化’的升级”的问题。这篇文章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进行的“思辨”,里面有作者自己的很多观点。所以,这类文章我们也把它叫做“微观研究”。但是,它虽然很“专”,文章的长度也不长,包括参考文献在内就5页。但是,这篇文章首先它是严格意义的出版范畴,我们叫“出版”选题范畴当中的一个“编辑个体成长”的选题。既然是出版行业刊物,你实际上是为出版的业态服务的,出版的业态就是由编辑、读者与作者构成的,这篇文章实际上它研究的对象就是编辑。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把它定义为是一个“微观”的选题。但是,我们从关键词来看,虽然讨论的是“编辑学者化”这个微观的命题,但它实际上是对行业的所有的期刊编辑来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又是一个“中观”命题。

  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你很难去严格地界定“宏观”“中观”“微观”,因为它们彼此是交叉的。我们所说的“宏观”指的是“高处着眼”,我们所说的“中观”和“微观”是指的“小处着笔”。那也就是说,你“高处着眼”,但是要具备行业视野,最后还要“小处着笔”,这个其实对应的就是你的“中观”和“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