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2 22:05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之前既讲过“文献多”,也讲过“文献少”,也讲过“文献阅读难”,讲过很多。当然,“文献病”不止这三个。我们再更深入地、再深入一层地去想: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文献病”?这里有三个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楚为什么。只有搞清楚为什么,我们才能够下定决心、痛定思痛,去改变我们当下的一些观念和一些习惯。
一、深层反思:我们为什么会有“文献痛”
(一)科研条件的变化与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为什么一方面说一些传统的观念,例如“好好读书”,它是对的,另一方面我也认为,它又确实对我们当下的科研产出形成了很大的束缚,因为现在的科研条件不允许我们用那么多的时间去读书、读文献,它要求我们更大量地产出,它不允许我们拿出三年、五年、十年的时间去“厚积薄发”。它不让我们“厚积”,但“它”让我们“薄发”。这是个矛盾,科研环境变了。
我们往前倒退三十年,那个时候不这样。比如说,现在一些五十多岁、六十多岁的博士生导师,为什么他们动辄就这样、那样的?因为,他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就是那样的,那个时候,他们就是好好读书。那时候,整个中国有几个博士?所有的博士那都是人中龙凤,都在那里读书,那是真读!他们一年真的要读好多的书。但是,现在它不是那个条件了,我们没办法这样做。
(二)筛选能力的不足与阅读策略上的失当
可能我们个人在策略选择上也是有问题的。比如,之前我们检索“课程思政”的时候,一下子出来18000多篇,C刊来源论文也有将近600篇。你怎么去筛选?你要全读,可能性不大。至于怎么去筛选对我们有价值的文献,可能这方面我们在能力上有所欠缺。筛选出来之后,你怎么去读?我们在策略上可能也有问题。也即,这种属于技能性的东西,我们可能也有欠缺。不光是我们的观念有问题,我们的手脚都有问题。
(三)意义价值的落空与个体状态的失衡
这可能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但不是我们的问题。整个社会陷入了“价值虚无主义”,“意义”“价值”这些东西落空,由此带来很多人的整个状态的失衡。你们有没有人会出现这种很奇怪的想法?比如说,我上了博士又怎么样呢?还是找不着个好工作;我当了大学老师又怎么样呢?我还是没钱买房子;我当了教授又怎么样呢?学校还是一年年地考评我;我当了博导又怎么样呢?我宁愿不当这个博导。你们有没有人有时候会有这种想法?整个的意义、整个的价值体系坍塌了,找不到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就感觉没有意义、整个的人生都是失衡的。这个情况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影响我们看文献,影响我们写论文。
二、“快乐的写作”与“积极的写作”
我们倡导一种更加积极的写作观念和一种去体会“快乐的写作”的行动。什么是“快乐的写作”?我们认为,你整个写作过程中,痛苦指数有多高、快乐指数有多高,它是测量整个写作过程是否规范、是否健康的一些指标。有时候,你写论文的整个过程痛苦感“爆棚”,快乐却没有,那应该是你写论文的过程出问题了,它就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文写作的过程。有的人就开始慢慢地体会到,“原来写论文真的挺好玩”。这个时候,你的快乐指数会慢慢地提高,你的痛苦指数会慢慢地下降。当然,你说:“我写论文很快乐、不痛苦。”我觉得,也不真实。写论文这个东西一定是痛并快乐的。但是,你如果只痛苦,那肯定是有问题。
下面,我们着重解释什么是“更加积极的写作”。这里提了三条,来解释“什么是更加积极的写作”。这三条其实是在我们的培训课程里面的关于论文的定义,也即问题、研究和观点。
(一)通过社会关切提出真问题:“我”从哪里来
“我”从哪里来?从我们对社会的真问题的关切而来。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像刚才说的那些“假大空”“正确的废话”,那些写了一、两万字最后验证了一个常识的问题等,那些都不是真问题,都不是好问题。什么是真问题、好问题?比如说,你都上到博士了,还不会写论文,这就是个真问题。博士都不会写论文,天底下谁还会写论文?你觉得老百姓能不能理解这个问题?比如说,你跟社会上的老百姓说:“我是个博士,我不会写论文。”你觉得他能不能理解?我觉得,他们觉得很诧异、很纳闷,特别不能理解。他觉得,你都上了博士了,你不就是干这个的吗?你不会写论文,谁会写呢?再比如,你放假回家了,辅导个小孩写作文。你会发现,你也不会辅导。人家就会觉得很奇怪:你上了博士了,你不会辅导孩子写作文吗?真不会,不是装的,真不会。那么,这就是个“真问题”。这个原因就很尖锐了,你要真去思考这个问题,所有的“真问题”都是很尖锐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习惯了,天天在那里不痛不痒地、无病呻吟地研究“假大空”?这是因为,所有的“真问题”都是很尖锐的问题。
博士生为什么不会写论文?这肯定是教育出问题了,博导出问题了。身为导师,你会写论文吗?如果不会写论文,你怎么教会学生写论文?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为什么博士生写论文,不能听导师的?你就想一个问题:你的导师写论文,他投稿吗?他连稿都不投,他都不知道这个论文怎么发表的。他知道杂志的投稿系统在哪里吗?他会用那个系统吗?他都没用过。他发论文用投稿吗?他是一个不用投稿的人,你还听他教给你怎么写论文,你觉得没有毛病吗?这个问题是不是很尖锐?你如果做一个全国的博士生导师的科研写作水平的调查,你会发现调查结果非常悲观。这就是“真问题”。再比方说,研究三农的,现在都在搞“新农村改革”,你得搞各种政策,你问过农民怎么想吗?你今年这样搞、明年那样搞,农民怎么想,问过吗?农村政策不问农民,问谁?问大学的教授?问专家?我们是不是很多政策就是专家弄出来的?农民政策不问农民,问专家,难道这里面没有问题吗?这就是“真问题”。比如说,你写个论文,就写“某农民对某农村政策的认知”,这就是好论文、好选题,比你写那些“看起来很好看”的东西好多了。
(二)借助安身立命开展“真研究”:“我”来干什么
当然,光有个好问题是不够的,你还得做个“真研究”。“真研究”这个东西更要命,那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如说,你学经济学,不会做定量研究;你学文学的,你不会做文献批评;你学艺术的,你不会画画、不会做艺术批评;你学哲学的,你的理解能力、逻辑能力有问题……这都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你如果不会,你那个研究一定也做不好的,也就是说,你所开展研究的要用到的工具,你的方法、理论、专业知识,这些东西是做“真研究”必备的。“我”来干什么?你就来干这些东西的,这是我们应该干的、应该干好的。
(三)铸造学术影响传播“真观点”:“我”为何而生
这是第三个方面,我们为何而生?我们弄这些“真命题”也好,“真研究”也好,干啥?其实是为了传播“真观点”。学术写作是一个学术传播的过程,它是学术传播前面的一个阶段。当然,我们大部分人不在乎学术传播这个过程,我们更在乎的是学术写作。实际上,这两个过程是一个过程。比如说,针对三农路上的政策的制定,你有多少来自农民的依据?你最后会得出什么观点来?我觉得你可能会得出很好的观点来,就是农民认为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办。当然,很多持“精英主义”的专家会认为,农民脑子有毛病,他认为,自己想的是对的、农民想的是错的。但是,也有人会认为,你是专家是不假,但是你不是农民,你就不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它不是一个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一个谁真、谁假的问题。你说“农民的真实需求不对”,那你才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觉得从这三个方面去下功夫,把它与我们的论文写作关联起来,这会是一种更积极的写作,让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格局放在社会上,而不是天天放在自己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能不能毕业这种狭隘的、个人化的问题上,做关心社会的研究,然后打造安身立命的硬技巧、硬技能。你要掌握方法,你要掌握好专业知识、理论基础,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们是高学历的一个群体,要去传播我们的观点,它可以解决“我们因何而生”的问题,可以解决我们的“价值”和“意义空虚”问题,我们会找到我们的社会价值在哪里。要不然,你一定会抑郁、空虚的。你就是升到博士又怎么样?你如果不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你一定会抑郁、空虚。
事实上,我们的整个培训知识体系就是建立在两个关键基础之上的,就是“积极的写作”和“快乐的写作”。当然,也不见得我们这样去做就快乐。写作的过程一定是痛并快乐的,关键就是,你有多少痛、多少乐。但是,我们的出发点是统一的,我们不只是要写一篇论文出来,还要通过写作和论文来找到我们、解决我们很个人化的问题,来解决我们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我们课程的出发点。
上一篇:两种导向下的文献阅读运用策略
下一篇:论文前言的逻辑要素与写作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