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22:15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之前,我们了解了文献“三大顽疾”,即“看完即忘”“文献太多”与“看而不用”。由此,我们进一步地、深入地思考“两种导向下的文献阅读策略”。哪两种导向呢?就是之前我们讲的,“研究的时候怎么办”跟“写论文的时候怎么办”。
一、两种导向下的文献阅读策略:从(量变)厚积到(质变)薄发
1.“研究”导向与长期主义:根据需要,无目的地自由阅读
研究导向,它是一种长期主义。我们在这里,如果没有写论文的压力,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漫无目的地、很享受地去读书、读文献,读上一年,这是一个很愉快的阅读过程。
2.“写作”导向与功利主义: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刻意阅读
如果我们考虑写论文,有写论文的压力,就没有办法去实行长期主义,就得实行短期的功利主义,这没办法。长期主义让你真的快乐是不假,但是,你知道你快乐一年,你的代价是什么吗?你快乐这一年,可能你的博士又要延期了、你今年评职称的机会又要错过了。你是快乐了,但是,它有个很痛的问题在那里了。你一看,人家评上职称了,结果自己快乐了一年没评上。你到底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呢?你一看,人家毕业了,自己延期了,你真快乐吗?当然,我们不能自己批判自己。真快乐、假快乐这个东西不难判断,我们不能自己骗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就得采取短期的功利主义: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去刻意阅读。什么叫刻意阅读?比如说,“我”写课程思政,那“我”就只看跟课程思政相关的;“我”写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价,“我”就只看跟课程思政质量评价相关的文献;“我”想知道课程思政的内部评价包括什么,“我”就只看课程思政的内部评价的东西,别的就统统不管。“我”写哪句话,“我”就看什么东西;“我”写这句话,“我”都不管下一句。这就是刻意阅读,这样效率会很高。
二、两种“量变”过程(文献数量、论文数量)指向同一个“质变”(研究与写作的自由状态)结果
我们提到的这两种状态、两种文献阅读的策略,都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的这样一个过程。但是,它的出发点、它的过程是不一样的,结果是一样的。
我觉得,如果我们拿出十年的时间来,不管你是长期主义者,还是短期主义者,如果你一直在坚持,你都可以爆发、变得很厉害。也就是说,你不管是自由快乐地阅读,还是刻意阅读与写论文,十年之后,你都可以有所成就。也即,最后的“质变”是一样的,就是实现达到一个科研的、良好的、自我满意的自由的状态。问题都不大,你只要去坚持。但是,如果你不坚持,你放弃了,那没办法。同样都是十年过去了,你啥都没干,那没办法。这两种方式,不管你选择哪一种,你写论文也好、你去大量地阅读也好,都没问题。
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这个“量变”的过程不一样:一个是你读的东西越来越多,一个是你写的东西越来越多。比如说,十年的时间,你读皇皇巨著读了一万多本;还有人,十年的时间,可能一本书也没读过,但是发了30篇C刊。大家觉得哪个好?当然,这个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发30篇C刊有什么用?不如读上一万本书;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我的天,这可是30篇C刊了,这可不是30个苹果啊。30篇C刊,啥都有了,要啥有啥了,不光是个博士毕业、评职称的问题了,要啥有啥了,30篇C刊能换来好多东西呢!不同的人,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总之,这两种策略的“量变”的过程是不一样的。
三、不能用传统的长期主义苛责所有人
我个人是持这样的观点的:“研究”导向的长期主义策略是好的,但我们不能用这个要求去苛责所有人都这样做。比如,现在很多导师带博士生就用这样的标准去苛责所有的学生,天天让学生看文献,不看文献干什么?一说写论文,就“看文献”。我觉得,这样的导师是不负责任的,是在用一个标准去考察所有的人,这不对。因为,每个人动机不一样,每个人状态也不一样。有的人就是天生的“学术种子”“学术苗子”,你不让他看文献都难受,不让他看文献,他自己看。但是,有的人你别说他是不是学术苗子了,是个啥?自己知道。你叫他天天看文献,这不是难为他吗?你赶紧让他把两篇C刊发了,让他把博士论文答辩通过了,赶紧让他毕业、让他走吧,你让他看那么多文献干啥?
我觉得,不同的人得提不同的要求。但是,我们不是要改变要求的高低标准,而是因材施教。当然,对我们而言,就是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阅读策略;对指导老师而言,就是因材施教。他就不是那种人,你让他看那么多文献干啥?你还不如让他发上两篇C刊,说不定他在发两篇C刊文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体会到了快乐,他就愿意去读文献、愿意去写论文了。他不能一篇C刊都没有,天天焦虑,头发都掉没了,还在那儿看文献,他不是那种人。
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灵活运用两种策略
我们比较倡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灵活地运用两种策略。这两种特点你也可以交叉着来,天天写也没什么意思。读书读上一个月,然后,再倒过来写,两种策略可以交叉地运用。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天天看,也不写;光看不写,那看完之后,看不到啥实际的东西,看那么多干啥?你得一边看、一边写,学以致用,这样时间长了就好了。两种策略可以灵活地运用。
这两种策略,没有好坏之分。我向来都不赞成用比较传统的观念,就是长期主义者的观点:你要好好看文献,你要好好做研究。我向来都反对用这个观念去要求所有的人。实事求是来讲,我认为你们里面的80%甚至达到比例更高的人,根本不是“学术苗子”“学术种子”,根本就真不是。我觉得,你们不管是博士还是大学老师,哪怕你现在已经当上大学教授,我也认为,80%的人根本就不是“学术种子”“学术苗子”,再给你十年的时间也不是。就是混口饭吃,没办法。谁愿意写论文呢?
上一篇:文献综述的结构与现状评述
下一篇:学术论文达到快乐写作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