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写论文相关文献太多的应对策略

时间:2022-06-27 22:41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文献阅读我们经常面临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文献太多”。“文献太多”这个问题的表征,我们是熟悉的:想写一个东西,结果文献很多。很多人对“文献太多”存在认知误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误区,想想应对策略。

  一、“文献太多”的3个误区(一)写论文是否需要看足够多的文献?多少才够呢?

  以我们比较熟悉的“课程思政”为例。如果不限制期刊类型,在知网里面,“课程思政”相关文献共有18,000多篇。即使我们限定核心期刊,那也有1000多篇。这就是“文献太多”。而且,我们刚才在这个页面上,如果限定C刊期刊范围的话,有将近600篇。

  我们看到,人家这些论文都不差,既然能发表C刊,也差不了哪里去。我们看人家写的文章,都感觉挺好的,自己写的话也不见得能比人家写的更好。这可能就是一个问题——“文献太多”。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把这些文献都看完才能写论文?现在应该也没有人那么老实,严谨到把这18,000篇多篇论文都看完,再去写自己的“课程思政”相关论文。但是,我们确实是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自己想写一个东西,一搜文献很多。

  如果必须看很多文献才能写论文的话,我们要看多少才够呢?比如说,刚才我们搜“课程思政”,C刊也得有将近600篇。如果所有期刊都算上,有18,000多篇。那么,看多少呢?只看核心、只看C刊吗?关键是只看C刊它量也挺大。看多少?如果是“否”,如果写论文不必要看足够多的文献的话,那么这个论文如何去写?

  (二)为什么要看很多文献?

  这个问题可能跟我们很多的传统观念有关。比如,在传统观念里面,就有一种观念是这样认为的:我们要去看论文,我们不看论文怎么写论文呢?厚积薄发,那不仅要看论文,而且要看很多论文,你不“厚积”怎么“薄发”呢?这可能是一种原因。可能也还有别的原因,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比如说,医生一要写论文,就打开知网去看文献、下载文献,这是第一步。大家有没有反思过一个问题:你不是要写论文吗?为什么不加思索地就打开了中国知网?为什么写论文这件事情变成了“打开中国知网”?为什么?有没有反思过这个问题呢?有没有觉得这个操作可能有点问题呢?

  以前没有中国知网的时候,大家怎么写论文?既然中国知网不是一直就有的,那么肯定就有一个时期没有中国知网,那个时候的人写论文的第一选择,不是打开中国知网,因为没有知网。那个时候的人第一选择是干什么呢?你这样比较着想一想,我们就比较容易地能想到:我们一要写论文就打开中国知网这个习惯,是不是有问题?这可能也是影响我们“为什么要看很多文献”的一个原因。

  (三)有没有时间/愿不愿意看这么多文献?

  想一想,如果看600篇C刊论文,我们需要多长时间?你有没有足够的时间把那些论文看完?再一个就是,你愿不愿意看论文?难道它们长得很好看吗?就和我们相亲、相对象似的,难道它长得很好看,让我们非常愿意驻足留恋,让我们很愿意看它吗?看那些论文?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特别地不愿意看这个东西。有时候,可能碰上一、两篇的很好看的论文,我们愿意看。但是,有很多论文,我们反正就是不愿意看。这种情况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也是问题,你没有时间但不愿意看。但是,你不觉得你自己是矛盾的吗?刚才,你可能还在想,不看文献我怎么写论文?然后现在你又觉得,我没有时间、我不愿意看,因为那论文长得很难看。你不觉得你自己是很矛盾的吗?一方面你说,没有时间不让你看;另外一方面,你又非得要看很多文献,不让你看还不行。你到底是看还是不看?

  但是,我想跟大家说的是,你到底是要看文献还是要写论文?你看文献是为了啥?难道我们不是要写论文吗?你要这样想的话,可能就会觉得:对,我是要写论文,我不是要看文献。只是因为觉得,我不看文献怎么写论文,然后就去看文献。但是,刚打开中国知网不一会儿,也没看多少,便发现自己也不愿意看,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看那么多。一搜那么多,怎么看?于是,写论文这个事儿就搁浅了。等再想起来要写论文的时候,就不知道是啥时候的事儿了,反正这一次就搁浅了。下一次的时候,还是这个样子。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有多少这种经验、经历了?每次要写论文就去看文献,然后一看那么多就头疼,然后过上一个小时就败了、放弃了。这东西就和抽“羊角疯”一样,过段时间,这毛病又犯了,又想写论文了,然后再来一遍。再来这样的,还是不行,就这么一遍一遍地。

  我们应该去考虑:是不是哪里出什么问题了呢?为什么会是这种状态?啥时候是个头?这种状态下去,我们的论文啥时候能想出来?我们应该去反思这些问题。

  二、“文献太多”的应对策略

  正如刚才说的,目前我们很多人的样子就是,一方面觉得不看文献不行,另外一方面,又觉得不愿意看、没空。那么,那些人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呢?他们在写论文的时候,是不是看了很多文献?我觉得这个答案有可能是,但是也有可能不是,不一定。不管是“是”还是“不是”,反正给我们一种启发,就是我们应该去反思一下,这当中是不是有什么问题。针对文献环节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

  (一)大量看文献(做研究)

  如果我们看文献的目的不是写论文,比如说就是平时在图书馆或者打开中国知网平时看一看,也没说要写论文,这个应该是没有很大的问题的,你看就行了,也没人管你,你看得越多越好,这是好事。

  (二)直接写论文(不看很多文献就写论文)

  看文献的目的如果就是写论文,事实上,我们是有可能不用看很多文献就去写论文的,这是有可能的。

  1.实证研究:数据资料代替文献(去学习研究方法)

  比如说,我们做量化,第一步要做选题,做完选题应该是去采集数据。不管是用的二手数据还是一手数据,采集完数据之后应该是分析数据,分析完了就进行结果讨论,至此,这个论文基本上就成型了。我们顶多再在前面补上文献综述部分,这样去操作。也就是说,在整个写论文的过程中,咱先不管选题环节,可能并不需要去看那么多文献。因为,论文的展开依托的是我们的数据,或者说是依据我们的方法。再如,我们用扎根理论,第一步去做访谈,第二步回来编码,然后是分析,反正不是看文献。

  所以,如果是做实证研究的话,“文献太多”这个问题可能得到缓解,当然也不是所有环节都缓解了,比如选题环节有没有什么方法不去看文献呢?应该是有的。但是,你要想完全脱离文献,应该也不太可能。但是,这是基于我们做实证研究的情境。

  2.思辨研究:逻辑推理代替文献

  我们还有很多人不做实证研究,做的是思辨研究。如果是思辨研究,“文献太多”这个情况就比实证研究要更加复杂。之前所说的“文献太多”的误区,其实更多地出现在做思辨研究的人身上,也即:一说写论文,就去看文献。

  其实,做实证研究的人一说写论文,不一定是去看文献,一说写论文,有可能是去拿数据。对于思辨研究的作者而言,我们更要去关注的是,有没有一个东西就像刚才实证研究那样的一个方法也好、数据也好,有没有那样一个东西能够代替文献?有,就是推理,就是用推理来代替大量地阅读文献。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作者做不了这个操作?因为我们的推理能力下降了,我们的推理能力现在不是很好,我们写论文整个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推理能力,很多人是不具备的。

  所以,你就只能通过看文献去解决你写论文这个事情。但是,通过看文献去解决写论文,整个过程的风险很高,直接的风险就是重复率。因为我个人有一个观点:写论文不应该有重复率这个问题,重复率是个假问题。但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有这个问题?就是因为,一写论文你就看文献。你为什么不去做访谈?为什么不去拿数据?因为什么?因为你一写论文就看文献,它当然就有重复率了。

  之前跟一位读者沟通一个问题。他的观点是,改述是可以操作的。我的观点是,不可以改述。你看了人家的文献,然后把人家的句子改一改放到自己的论文里面,我反对这种操作。而那位读者觉得可以,他说这样也不是抄袭。在我看来,这就是抄袭,怎么就不是抄袭了?你虽然通过改述,没有重复率这个问题了,但是抄了就是抄了,它就不是你自己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没有那么多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