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写作应该是独立且高度专业的

时间:2021-12-29 21:27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社会的各个科研领域都离不开学术论文。不过,很多作者对论文的理解存在误区,以致影响了自己论文的写作。那么,关于论文是什么,我们应纠正哪些片面的理解?我们又应树立哪些写论文的科学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谈谈这些话题。

  一、对“论文是什么”的全新认识

  关于论文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论文不是专业研究的附庸,而是一个独立领域

  论文并非仅仅只是专业研究的附属品,其本身是写作专业的一项独立领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文是所研究专业与写作学专业的交叉,是一项单独的学科,并非只是专业研究完成后再去进行论文写作的过程。文献读的少,文献没读懂怎么写论文?如果作者这样认为,那么,上述观点往往会成为论文初稿写作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作者应跳出这一观点误区,不能把论文视为专业研究的附庸,写论文跟搞研究,这是两码事。

  (二)论文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个过程

  论文需要从写作动态和静态的关系上理解。论文不仅仅只是一篇静态的文章,而是承载着方法和问题的一个动态的过程。作者所选的问题不需要一定是创新的,因为提出一个完全创新的研究问题难度极大。对大多数普通作者而言,应把论文理解成围绕研究问题(哪怕是个老问题)借助科学的方法,求证创新性的结论的过程。

  (三)论文不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技能

  对作者而言,论文并非是一项被动的工作,而是一项应主动培育的技能。也就是说,我们不应把论文视为学校或导师摊派给我们的一个工作任务,而应把它视为自己更好适应学术、获得更大发展,而需要自觉培养的一门手艺。科研人员不会写论文,如同出租车司机不会开车,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技能不精、不专业的表现。

  二、对“怎么写论文”的全新认识

  关于论文写作,我们需要更新哪些陈旧的认识?在以上文章中,关于论文是什么给出了一个概括性总结,应对上文中三个方面的理解,本文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怎么写论文的全新认识和规范。

  (一)应承认“小人物”的角色,按照“小人物”规范写作

  当下,不少科研工作者喜欢模仿“大人物”的写作方式。“大人物”往往是学术界中知名的专家学者,向他们学习并非不可,甚至很有必要。但是,普通作者要学习的,不是直接模仿大人物的写作方式。应关注到这类专家学者期刊发表背后的本质。“大人物”普遍具有深厚的学识和学术资源,他们写论文的对话对象,往往是与自己同等体量的知名学者。学术界知名专家学者之间,在某些研究问题上更具有共识,并不需要把问题的提出作为独立环节置于文章中。作为“小人物”的作者,若总是学习他们的写作模式,容易陷进“没有问题,只有观点”的逻辑误区,这并不利于学术论文的发表。所以,对于普通作者而言,我们要向知名学术专家学习专业知识,而非简单模仿他们论文的写作方式。

  (二)论文应描述或者论证自己观点的产生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

  在写作过程中,很多数科研工作者更倾向急于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观点,而轻视或忽视了分析论证以及答案得出的过程。其实,这样的写作逻辑是不合理的,因为观点是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如果急于表达观点,那么,这样的论文往往没有提出问题,如果连问题都没有提出,所谓的观点是针对什么而得出的呢?问题的缺失是很多作者写作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正确的科研写作逻辑应是充分交代求证观点的过程。即首先应该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根据问题建立相应的研究的过程。其次,根据问题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论证,最后再推导出文章的结论,即作者的观点。

  (三)用批判性阅读方式进行拆解进入写作过程

  很多人写论文,喜欢照着特定期刊已经发表出来的论文的样子去写。学习已刊论文去写自己的论文,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上述作者混淆了论文的初稿、修改中的论文和已刊发论文的区别。实际上,不同阶段的论文的样子,差别是很大的。如果我们贸然去模仿已刊论文去写自己的论文,就容易忽视范文的写作过程。

  模仿范文,不应只是囫囵吞枣般地快速读完,只泛泛地理解其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内容和观点,而应思考文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可不可以。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写法。只有当作者在阅读文献的同时,能一条条把文章所有要素和思维逻辑提取出来,才能真正领会范文作者的写作逻辑,这才是写好论文的第一步。要在阅读文献中学会思考,学会模仿别人的写作思维,并且用批判性的阅读方式进行拆解,才可以提取出对自己文章的有用之处,不能直接照着已刊论文的样子去写。

  (四)脱离“自我”,学会中立,要在论文写作中体现“他者化”的过程

  当作者们在文章中不再出现“我的观点是......”,“我认为......”,“我喜欢......”等主观词语时,就初步摆脱了“自我”,而逐步向“他者化”靠近。科研作者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常容易先入为主地表达自己,而这种写作思维模式是错误的。作为作者而言,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才会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且更具有认同感。学术论文应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述,叙述或客观地的介绍和说明。它已脱离具体形象的依托,是在理性概念的范围内对某一问题的抽象思考,所以,科研作者们应加强客观性思维的刻意培养。

  (五)用他人观点或者方法推导自己的观点

  “多引用就是创新少,自己说才是创新”,这往往也是科研作者们经常陷入的一大写作误区。实际上,引用多少和创新并无直接联系。无论是什么学科的论文,引用都是一种重要而必要的写作手段。正确和规范的引用是对前人思想精华的再次运用,可以使自己论文的观点得到更充分的阐释和佐证。

  从静态的理解上分析,引用和作者自己的内容在论文里属于两种范畴。比如打引号的是属于直接引用,不打引号的是属于间接引用。从动态的理解上分析,作者在用别人的论据层层分析,如在定量分析中,别人使用的研究模型,或者引用的扎根理论、田野调查等都属于引用范畴,是用别人的观点或者方法推导出作者自己的结论。引用的多少或者作者本身写的内容都与创新的大小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如通篇论文没有任何引用,都是作者自己的论述,且最后也没有得出创新性的结论。则这篇文章本身并不具有任何价值,更谈不上创新。再比如,通篇论文90%是作者自己的论述,只有10%的创新性结论,则这篇文章也可实现自身价值。在论文重复率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重复率=引用/全文篇幅。分子和分母成反比例关系,分母越大重复率越小,所以,也可以证明“引用多少跟创新没有直接关系”,也即,作者要做的不是减少引用,而是增加引用并扩展全文篇幅。

  (六)学会快速仿写,并且是一种规范的技术性模仿

  在论文写作中,科研作者们也同样存在着另一个误区,就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写论文初稿,却只预留很少时间用于论文修改。比如写论文初稿用三个月的时间,而改论文却仅仅只用三天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完成的论文,可能发表难度极大,原因在于作者的写作过程特别是时间分配出现了问题。对于“小人物”写作来说,论文的写作应是快速仿写的过程,且在选题阶段应占论文写作精力的50%,初稿写作阶段应占论文写作精力的10%,最后论文修改阶段应占论文写作精力的40%。只有这种写作方式才可以解决作者迟迟不下手的难题,大大提高写作效率。关于仿写,作者在学习专业内容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文章的写作规范和技术,以线性的思维提取出各个章节的关键要素,才能做到真正的模仿。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论文不是专业研究的附庸,而是一个独立领域;论文不是一篇静态的文章,而是承载着方法和问题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论文不是一项被动的工作,而是一项应主动培育的技能。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于普通作者而言,我们要向知名学术专家学习专业知识,而非简单模仿他们论文的写作方式。在论文写作中,作者应描述或者论证自己观点的产生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同时,还应学会用批判性阅读方式进行拆解进入写作过程,并且要脱离“自我”的思维逻辑,在论文写作中体现“他者化”的过程。作者还需要具备用他人观点或者方法推导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学会快速仿写,并且是一种规范的技术性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