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7 14:53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关于往年(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选题的特点,我们将会从结构和主题两个方面来分析,结构特点中,重点要注意的是(下图)标红的第二条——“小人物选题结构”。
在分析小人物选题结构之前 ,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大人物选题结构。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某某的重要论述,这种选题是适合大人物,而不太适合我们普通作者的。何谓普通作者,就是没什么名气(不是长江学者也不是泰山学者),只是普普通通的研究人员,甚至博士毕业在大学里从教没多久的。相比而言,大人物就是诸如长江学者、泰山学者这种某一学科的权威大牛。
每年的立项课题里面大概有20%,属于是大人物级别的,然后剩下的80%,都是小人物级别的,如图所示,“中国近代道德观念发展史研究”,像这种选题,都可以写一本论著出来了,容量是足够的,如果来申报课题的话,不是重大项目最起码也是个重点项目。类似这种选题是不适合我们小人物的,假设我们去做这样的选题,申报书一提交上去(如果我们没有厚实的前期成果,没有足够强大的研究实力),评审专家会认为我们可能做不了这个课题,因为它更适合于大人物。
从整体上来看,大人物于小人物研究主题的区别也很明显。大人物的研究主题更抽象,小人物的研究主题更具体。比如,我们(普通作者)尽量不要去研究“道德观念”、 “思想话语”这类东西,因为它们都过于抽象、庞大,我们要写更具体的东西,我们总结为以下八大类型:
▶ 资料类
这类课题更容易立项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资料是很关键、很重要的,而不在于我们用了什么方法,也不在于研究了什么问题,就是说资料本身是很有价值的。资料类的又包括历史资料类和(一手)调查资料类。
1)历史资料类
比如,《民国时期太平洋国际学会有关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古代中国河湟洮岷民族走廊形成与国家力量延伸研究》,《建国前我国蒙古文红色进步报刊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抗美援朝美术史料整理与研究》,《晚晴民国梨园赈灾义演史料整理与研究》、《中国现代报纸的作家新闻报道史料整理、汇编与研究》等等,这些都是历史资料类,其中包括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文学等多个学科。
2)调查资料类
需要去做更多(一手)的调查,比如,写《海南村落的传统节日收集、整理与数字化保护研究》,就得去实地调查。再比如,写《川滇黔彝族古歌调查与研究》、《侗族音乐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等等,要么去做访谈,要么去做口述,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得要经过大量的调查。
比较有代表性的资料类的就这两种:一个是历史类的资料,一个是调查类的资料。如果是历史类的资料的话,就要找一个依托,是去考察报纸,还是去考察信函、期刊,还是说去考察某个地区的或者某个特殊时期的,要有一个限定,不然材料量会非常庞大。它更侧重于资料载体、地域、时间的限制。而调查资料,更侧重于获取资料的方式、方法。
▶ 社会现象
这也是一种比较容易立项的选题的类型。
比如,农民工“幸福悖论”,这是一个现象,现在建设新农村了,农民也越来越富裕了,但是他们更加幸福了吗?那么这是个问题。还有人研究“非正规就业与家务劳动价值”,比如说,全职妈妈的价值有多大?这是很多家庭都面临的问题,它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再比如,农民工城镇购房的问题,就是现在很多农民工都去乡镇、县城买房,这个现象也可以作为研究问题。还有“人工智能的社会接纳”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同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是很强大的,有人则持相反意见。还有欠发达地区乡村“在线都市化”的问题,就是说有的地区比较贫困,但现在也已经实现了“在线都市化”,也用通信会议,也能手机直播带货。还有“女性创业跟婚姻困境”这个问题,女性创业有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平衡家庭,这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还有“家庭养育成本对生育决策的影响”,就是要不要、敢不敢生孩子的问题,这也是近几年讨论比较火热的一个问题。还有“夫妻生育意愿差异”,就是谁更想生,谁不想生的问题。还有人关注到“代际关系”对农村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的影响,比如说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在城市扎根生活之后把老人接来,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这两代人对老人会形成什么样的影响,问题关注得很细致。再比如,公交车司机“路怒”,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种经验。生活中,总会有遇到公交车司机一边开车一边骂的情况,也不知道他们在骂什么?但能看出来他们很不高兴,针对这一现象,也可以进行研究。再比如“学院批评”的问题,虽然看起来是个学术问题啊,但现在几乎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了。就是学院批评话语很苍白,因为内卷严重,所以课题也可以写这个问题。还有人研究乡村教师稳定从教的问题,大学教师德育能力的问题,传统居住伦理的问题,还有人研究家庭教育焦虑的问题,家庭传承与反哺的问题等等,大家可以看到这一类的选题,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普遍存在于生活当中的或者工作当中的问题。
▶ 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包括政策效果和政策设计。不管是写论文还是做课题,很多人是擅长做政策设计的,但实际上,政策效果更容易立项,而并非政策设计。从每年的立项目录里就能看出,政策研究类的立项选题中,政策设计其实是少数的,大部分都是政策效果的。
比如说农村低保,这是一个政策。而《农村低保对儿童人力资源及成年早期劳动表现的影响和政策优化研究》这个选题就说明,可能申报人是研究儿童教育的,所以他写农村低保对儿童的影响。再比如,《RCEP框架下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合作的共生效应及提升策略研究》,跨境产业链合作在东盟的政策又是怎样的。再比如,乡村振兴这个国家战略怎么样?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这个政策怎么样?政府会计准则实施之后怎么样?长江流域禁渔退捕如何了?还有新型城镇化,碳中和,这都是这一两年来很热的国家政策。
大家可以看到这都是政策效果,也就是说政策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了,它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那么你去研究一下,或者说一个政策刚刚出来,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你也可以做一下,或者说一个政策它还没完整的出来,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做预测,是吧?这都属于政策效果类的研究。
这一类可能是这一半以上的属于量化研究,也有一些属于我们讲的传统的规范研究。而政策设计指的是,它本来可能没有或者说做得还不是很成熟,然后要给来它设计。比如,东部试验区,我们知道东部试验区很重要了,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和政策体系设计,就是说关于东部试验区的政策可能还不是很成熟,申请人来给他来设计一下。 还有,搬迁后续再帮扶的政策可能还不是很成熟、不是很到位,你来给它设计。还有制度自信,提制度自信的人可能很多,但是关于怎么融入相关这种政策支持可能不够,由此,申请人来做设计。
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政策效果更关注某个政策怎么样,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政策设计则更关注怎么办。而从立项难易度上来说,“怎么样”这一类选题更容易立项,“怎么办”这一类选题则不太容易立项。
▶ 比较类
比较类的在每年公布的立项的目录里面,大概能占到1/3以上,就是说比较类的这是最容易立项的一种类型。不管是哪一级哪一类的课题,去观察它立项的目录,就会发现比较类的所占数量非常庞大。
1)国外对国内
比如,全球价值链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如。美国一个非常规货币政策对我国将会产生什么影响?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对我们会产生什么影响?那么现在美国的知识精英,他是怎么认识西藏的?美国的法规,涉外法规对“一带一路”建设它会产生什么影响?“一带一路”这些国家的涉华新闻报道,对中国对外投资效率会产生什么影响?就是国外的东西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这是一种类型。
2)国内对国外
比如,东道国对“一带一路”国际资本的流动,我们的经济政策波动,会对他们产生什么影响?比如,我们的法律在别的国家法院适用性如何?再比如,东南亚地区他们怎么写客家影像文献里面的族群意识,再比如,中国先锋文学的译介,就是翻译成外语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再比如,英译小说中,中国的国家形象(涉及到海外传播),就是我们怎么去影响别人。
3)国外视野
国外视野比前面两种简单一些,它只是采取一种国外视野,并不做比较。比如说“一带一路”国家金融风险传导,他就研究那些国家的金融风险问题。像国外马克思主义法学最新动向,他就分析国外的最先研究。再比如,《韩国视野中的晚清法律改革研究》,就是写韩国是怎么研究晚清法律改革的,他不写韩国的晚清法律改革研究对中国的影响有什么,他就只写这一部分就可以了。《国际法院对习惯国际法的认定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启示跟影响是不一样的。还有,《日本乡村振兴的智库参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等等,其实每一个选题,它是同时具备好多种特征的,我们经常会把它叫做选题密码,它可能会同时具备好多。再比如,《近代中国抵制日货运动日方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抵制日货”我们现在不足为奇,但这个选题的视角是研究日方的资料。申请人研究的日方资料,不是我们的资料,这个视角比较独特。再比如,《东南亚国家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涉华重大叙事研究》、《英语世界中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明代公案小说海内外文献整理及其法律文本互动关系研究》等,以上诸多选题的共同特性是比较关注国外的视角。
4)中外比较
比如《百年中日文艺作品中的“鲁迅形象”研究》,就是中国作家怎么写鲁迅的,日本作家怎么写鲁迅的,比较一下。再比如,《世界主要国家中小学外语教材文化呈现比较研究》,把很多国家的教材做比较。还有《中、美、澳三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素养培育的比较研究》把三国做个比较,这种类型很容易理解。
5)港澳台与大陆
比如《港澳青年在内地的社会融合研究:接触机制、结构条件和国家认同》,还有《内地高校在读港澳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调查研究》、《台湾内渡作家的文脉传承系谱研究》,再比如《基于话语分析的香港居民国家认同强化机制研究》,这一类也不难理解。
6)地方与中央
比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地方经验及其比较研究》,很多搞思政、搞马列的都在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但他写的是地方经验及比较,不如北京怎么建设,上海怎么建设,其它省份、地区怎么建设,把它们的经验总结并进行比较。再比如《旅游减贫的“贵州样本”研究》,我们都知道现在旅游要减贫,教育要减贫,文化要减贫等等,然后他就写了个旅游减贫的“贵州样本”。
7)专业比较
专业比较里面有一定的专业性,比如《“胡焕庸线”两侧城乡融合发展差异比较及精准施策研究》,这是一个经济学里面的特有的概念了——“胡焕庸线”。再比如《鲁豫晋陕蒙古族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志研究》这就是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还有人写宗教的,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般写论文或者报课题,涉及宗教的难度都极大,因为它太敏感,但也有例外。比如,《我国伊斯兰教爱国主义思想与实践研究》,他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正能量的榜样,就是写宗教对于我们爱国的情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认同,这样写是没有问题的,这其中会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的比较。再比如,《契约视域下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交融内生动力研究》、《新疆“内地籍”特岗教师社会融入问题研究》、《地理信息科学视野下的太行山脉晋语与官话接触路径研究》、《晚晴官话、民国国语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历史发展计量研究》等等,这些都是专业问题间的比较。
以上这7种类型,同样都是比较,但到底要做什么跟什么的比较,选择的余地其实很大。另外,一个问题是能采取哪种形式的比较,跟各自沿用的东西有关,比如,有些选题为什么做专业比较,而不做地方与中央的比较,跟写的具体内容有关,所以这里面还是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什么样的东西做什么样的比较。
▶ 专业类
专业类选题之所以更容易立项,既不是因为资料好,也不是因为视野好,也不是因为比较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而是因为它里面的专业知识比较密集,它里面又包括专业的主题、专业的问题、专业的方法等几种类型。
1) 专业主题
比如,《环保投资非效率的特征识别、量化测度与系统矫正研究》,一看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选题,可能别人根本就不关注,甚至有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越不知道才越反映出它的专业性,相比前面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里所体现出的专业性更强。再比如,《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测度及优化升级研究》、《数字背景下“免费”产品核算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可持续性企业家精神的测度及其用用研究》、《政府对新兴产业监管中的包容审慎评价模型研究》、《犯罪行为的代际传递倾向与阻断机制实证研究》、《西藏唐卡年代谱系分析及佛像形态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中华梯田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以十二生肖为例的多民族文化交流共同性研究》、《文化记忆与黄河彩陶术语翻译研究:术语整理与双语词典编纂》、《重大突发事件中信息迷雾的感知与识别研究》、《中国古代家训中的阅读史料整理与研究》等等,这些选题非本学科的可能根本不清楚是在写什么,这是一类,关于专业主题的。
2)专业问题
主题和问题的区别,简单说主题只有一个核心词汇,剩下的就是方法了。比如,《中国共产党组织韧性的历史生成与现实拓展研究》,“中国共产党组织韧性”是一个核心词汇,怎么写组织韧性呢?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一个是写历史上怎么生成,再一个是写现实怎么办,后面没有第三个词。再比如,《基层政府编外人员规模隐形扩张治理研究》,“基层政府编外人员规模隐形扩张”这是一个词,后边“治理研究”是怎么办,总体上只有两个词,没有第三个。而专业问题里面,它有三个词,我们叫“问题特征词”,一般我们认为有“问题特征词”比只有“主题特征词”质量要高一些。比如,《案件事实认定中法官经验偏差防范研究》,其中“法官经验偏差”就是问题思维了。再比如,《党内法规案例指导制度构建研究》,其中“案例”虽然只有两个字,但它是一个独立的词,因为党内法规方面成熟的案例很少,所以在这里它构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问题呢。还有《社区治理中社会组织的“社会”合法性研究》,其中“社会组织的‘社会’合法性”就是问题。再比如,《我国体医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模式提炼与推广路径研究》,其中“典型案例”也是问题,是因为目前在国内少有成功的代表性的成熟案例,他把这个案例提炼出来,本身就是个好问题。
3) 专业方法
它的难度比较大,简单了解一下。比如,《舆情传播疏导的复杂网络建模与推断研究》,同样都是研究舆情的,这里用的是“复杂网络建模”。再比如,《基于金融关联图谱的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预测与防范研究》,其中的“金融关联图谱”就是专业的方法。再比如《基于两种实验范式的择偶匹配影响因素动态互依模型研究》,就是用一个很专业的方法去研究怎么找对象的问题。
什么叫专业的方法?意思就是说可能研究的主题很一般,比如上面择偶的这个选题,有关择偶的论文也好,课题也好都不少了,但是关于深入研究择偶的影响因素,而且还要给它建模,还有两种实验范式,这就很有创新性了,所以这个选题之所以能立项,不是因为研究主题,也不是研究问题,而是因为方法非常专业。
4)专业视角
比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社会学基础研究》,这个选题之所以能够立项,不是因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而是因为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去解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什么是对的。再比如,《基于技术哲学的职业本科高校专业评估体系构建及测评研究》,其中以“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研究体现了专业性。还有,《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条件下良好社会心态培育研究》,其中“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条件下”,也是从一种特定视角进行研究。
▶ 前沿类
这个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前沿怎么做或者说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前沿?比如《后疫情时代低密度旅游业态创新与景区高质量发展协同模式研究》,在旅游领域里,“低密度旅游业”是很前沿的一个词,可能很多人还不清楚这个词。再比如,《“双碳”目标下国内“产业-价值-环境”三链融合生成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这个问题是“碳问题”提出来之后出现的一个问题,也就才两年的时间。再比如,《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愁旅游场建构研究》,这是从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以来提出的一个问题。还有《中国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为什么说“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前沿?是因为疫情以来,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应急产业,自上而下成立了与应急相关的管理部门。再比如,《电子数据区块链存证研究》,“区块链存证”在技术上来讲还是个难点,这也是比较前沿的问题。还有《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挑战与理论回应》,因为现在大家在劳动教育方面都遇到了困难,都不确定怎么搞,这也是比较前沿的。再比如,《5G时代场景化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路径研究》,把“5G”都放上了,也很前沿,这也是一种选题的类型。
▶ 热点类
很多人都喜欢蹭热点,但是在每年立项的选题里,热点是属于少数的,所以建议大家不要轻易去蹭热点,如果你蹭不好就会吃亏。也就是,把握性不是很强的话,宁愿不去蹭。来看几个蹭得比较好的例子:《“两种韧性”视角下中西方新冠疫情防控比较研究》,同样围绕“新冠疫情”,人家写中西方对疫情防控的比较,把热点融入到比较当中。《基于媒体画像和防疫图谱的中国防疫形象评估和对策研究》。热点是“防疫评估”,方法是“媒体画像和防疫图谱”,把方法和热点结合起来了。还有《注册制推行对A股主要定价因子的影响研究》,“注册制”大家都知道是个热点,但是如果只写注册制那就坏了,而这个写的是A股定价的问题。再比如,《紧急状态下克减人权的标准与实践研究》,拿疫情来说(紧急状态),政府不让居民出门,美国人为什么不遵从?因为他们觉得是不尊重人权,是有问题的。还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行动的正义性研究》,针对抗疫各国采取的措施,西方媒体不断抨击中国抗疫,而这个选题恰恰就要论证中国行动的正义性,同样是蹭热点,有些人蹭得确实更独到、更精准。
▶ 方法类
这个很特殊,能做这种类型的人并不太多。它有两种大类,一个是方法研究,一个是方法应用。
1) 方法研究
方法研究在经济学和统计学里面用得比较多,别的学科也有,但是比较少。比如,《经济表现和社会进步测度研究状况和趋势》,社会进步还可以测度?这应该是统计学的课题。这就是统一学的人干的事。再比如《函数型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复杂数据半参数离散分位数回顾及应用研究》等等,我们(非本专业的)可能根本看都看不懂,这些是专门研究方法的。实际上,这种选题特别容易立项,就是因为能搞得了的人很少。
2)方法应用
比如,《社群异质性与农民合作行为机理的田野实验研究》,用到了田野调查的方法,其实我们大部分人会做的是方法应用,但实际上,方法应用的选题并不容易立项,就方法而言,更容易立项的是方法本体论研究,就是上面方法研究里的例子,那些是容易立项的。如果有人比较喜欢研究方法的话,建议搞方法研究,搞它的本体论研究,不要搞方法应用研究。
以上我们列举了2021年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的一些选题题目,从8个角度来做了一个归类,然后提炼出8个“特征词”(资料、现象、政策、比较、专业、前沿、热点、方法),针对课题选题,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这8个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我们可以套用这8种类型,比如可以去梳理资料,可以去捕捉一个社会现象,也可以紧抓一个政策,还可以找一个专业问题,又或者写一个理论,也可以写一个方法等等。
在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的一个核心知识点,就是大人们和小人物选题是有区别的。大家一定要特别的注意。
上一篇:问题中心的文献综述倒装框架
下一篇:怎么写好一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