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课题申报

课题申报论证的底层逻辑

时间:2023-09-05 13:36 所属分类:课题申报 点击次数:

  不少老师认为,申报课题时只需按申请书栏目的要求,组织相关材料,按图索骥地填写就行了。其实,这是对课题申报流程的误解。课题申请书是在撰写研究方案的基础上,基于论证逻辑将研究方案的相关内容填写在课题申请书上。问题是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

  课题申报的论证逻辑是以问题为主线,按照“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如何研究这个问题”的技术路线进行的。

  01课题研究从研究问题开始

  问题是贯穿课题研究始终的逻辑主线。科研课题研究应从提出问题开始到问题解决(或基本解决)结束。

  从“问题”到“课题”,是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路径。问题是指那些对于解答者来说还无直接的解决办法,从而对解答者构成认知上的挑战的一种局面。教育科研问题是指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需要通过研究解决的问题。在课题申报阶段,研究者应着力寻找课题论证申报的底层逻辑,把握研究问题的本质属性,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和思想方法。底层逻辑越坚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对底层逻辑的探究可以帮助我们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这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02课题申报前需要进行立项论证

  一般地说,教育科研课题要遵循“课题选题——立项论证——课题申请——开题论证——实施研究——结题论证——深化研究”的研究程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对应的有立项、开题、结题三个必要的论证活动。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论证是贯穿始终的研究活动。

  立项论证是在课题申报前,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条件、研究的预期成果等进行阐述、交流、评价的研究活动。它重在对选题价值与可行性的分析,回答“为什么研究和研究什么”的问题,形成的文本是“课题研究方案”。在科研实践中常常出现课题做不下去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研究者缺乏深入的立项论证。

  在填写课题申请书前,研究者需要在做好立项论证的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对课题研究大厦的“设计图”,主要包含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员分工及预期成果等内容。一个好的研究方案,要清晰表述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准确定义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对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指出创新之处;要明确研究目标、内容、过程及人员分工;要说明课题研究方法的运用;要明确预期成果;要有保障措施和参考文献。

  从上述研究方案的要点可以看出,撰写研究方案的过程就是从底层逻辑到顶层设计的过程。这里的底层逻辑是指弄清楚“问题究竟是什么”“可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从而提出研究假设,匹配适合的研究方法。这里讲的顶层设计主要指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调动研究力量,采用适切的研究措施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每个研究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在对课题进行顶层设计时要突出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分配合适的研究任务,明确相应的研究手段和措施。

  03论证逻辑是课题申请书写作的关键

  出于严格课题管理的需要,课题管理者在设置课题申请书栏目时应考虑清课题论证逻辑。研究者在填写课题申请书时需要对课题研究方案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再论证。

  (一)首要环节:界定概念,明确问题

  课题申请书是课题管理部门批复课题是否立项的主要依据。研究问题不明确,便无法开展研究。因此,撰写课题申请书的首要环节是界定清楚概念,向课题管理部门说明你要研究解决什么问题。在立项论证前,需要对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即给核心概念下定义,常用“是什么的形式”来表达。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不仅要给出专家的界定,而且要根据本课题研究问题的底层逻辑给出自己的界定。

  如我们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课题申报时,对“教师专业素质”这个核心概念是这样界定的: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教师专业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的内容。课题组认为,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三个教师专业标准, 可以把教师专业素质界定为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自我发展意识素质四个方面。

  但是,有的研究者在界定概念时却走入误区,要么对核心概念不作界定,要么简单列举一个并不权威的定义,要么自己想当然地下一个含糊不清的定义,导致课题研究的指向不明确。比如,有的教师在申报“‘双减’背景下小学低段学生作业设计研究”课题时,疏于对“作业设计”这一核心概念作出界定,导致课题没有立项。原因是不界定“作业设计”这个核心概念, 对课题研究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不清楚的。实际上,作业有很多种类,如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课内作业、课外作业、定时作业等。研究这个课题,是要研究所有的作业设计还是研究书面作业怎么设计以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对这些问题必须作出科学准确的界定。

  (二)第二个环节:综述文献,澄清意义

  如果说界定清楚核心概念是为了明确研究什么问题,那么做文献综述就是要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个或这类问题。课题管理部门在课题申请书中设置“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栏目,是要研究者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突出这项研究的价值意义。做文献综述,需要把握三个操作要领。第一,文献要全。要通过对与该研究相关的权威期刊、经典著作或研讨会综述的广泛查阅,搞清楚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第二,评价要实。要客观、中肯地评价已有文献,即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第三,重构文献。要围绕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文献进行重构。有的课题申请书将文献综述写成文献罗列,综而无述,其主要原因是文献综述的思路不对。

  在研究实践中,研究者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常常出现“述而不综”“述而无信”的错误,其根本原因是不懂得文献综述对于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的意义。笔者在审阅“五育并举的学校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申请书时,曾看到课题申报人在“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栏目只列举了《“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方向》和《五育并举视域下学生增值评价的发展困境与破解策略》两篇论文之后, 就贸然评述道:“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理念。学校落实五育并举关键是要实现五育互育。对学校落实五育并举的基本路径的论文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本研究意义重大。”其实,关于“五育并举”的研究文献很多。仅仅就自己查阅的两篇论文就贸然“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不仅反映了研究者认识上的肤浅,而且也反映了研究态度的不实。做文献研究要依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在广泛阅读、客观评价和文献重构上下功夫,进一步对问题进行追问。问题澄清了,研究价值也就会得到明示。

  (三)第三个环节:学会分析,细化问题

  在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之后, 还必须对研究问题本身作进一步的研究。因为此时的研究问题还是一个比较抽象、模糊的问题,研究仍难展开,还需要经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具体化”的思维过程,将问题细化。问题有原生形态、学术形态和研究形态三种形态。原生形态的问题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学术形态的问题是别人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无法“拿来就用”的。只有把问题进行加工改造,把问题具体化,把握问题的本质,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入问题的研究形态,课题研究才能有效开展。研究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研究问题进行横向分析和侧向拓展,将研究问题层层分解,把抽象笼统的问题变成具体明确的问题。

  (四)第四个环节:参照问题,匹配方法

  在明确了研究问题之后,还必须解决研究思路和方法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研究技术路线。技术路线是以研究假设为核心,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有机整合的研究思路。研究假设是根据立项论证提出的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假设提出后需要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去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因此,课题研究的核心逻辑是参照研究问题匹配研究方法。如在申报全规办课题“区域推进多元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时,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除采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常规研究方法外,还采用了“视频编码分析法”,利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测评分析软件,通过采集教师课堂录像,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抽样测验,使用编码分析的方法对于搜集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将检测报告分发给参研教师,获得研究反馈。

  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是直接对应的。研究问题不同,选择的研究方法也不同。只要能有效地实现研究目标,完成研究任务,得到科学结论,这样的方法就是合理恰当的。如我们在申报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导学讲评式教学研究”时,我们就设计了“四微研究法”,针对“导学讲评式教学”中“导学”“讲解”“评价”三个教学环节中的问题,通过“微型调查”“微型课题”“微型试验”和“微型课例分析”的“四微”研究方法,研究解决“主体性缺失问题”“学习方式单一问题”“学习与评价分离问题”等课堂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