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课题申报

课题申报跨学科选题的技巧

时间:2023-03-03 21:22 所属分类:课题申报 点击次数:

  在此前的分享中,我们已经提到文学内部的中西方文学,并列举了一些已立项课题进行分析。但众所周知,现如今,外国文学的课题选题要注重跨学科的思路。我们的选题不能只盯着文学本身,而应该多关注其他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拓宽我们的视域。本节,我们主要来看语言学这一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语言思维方式,结合其中已立项的课题选题,与大家分享外国文学课题的跨学科选题思路。

  一、结合语言学进行选题的三个层面

  个人认为,文学研究者完全可以把语言学中的很多理论作为一种研究路径来进行学习或参考。在此,我将其选题思路分为三个层面:

  (一)语言作为知识

  也即我们所说的语言学本体研究。对于将语言作为知识进行语言学本体研究,比如进行深度比较数据库的建设这类研究,这类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语言学还是社会语言学中都很多,在此就不再列举。这些也即是我们常说的“守正”和“创新”。其中,守正是非常必要的。

  (二)语言作为工具

  也即通过语言来研究相应的文学、文化及其意义。我们在进行研究时,个人认为不一定非要局限于语言学。文学其实也同样可以借用语料库的方式来做相应的结合。比如,我们可以做文学研究某一个时期的某某形象研究。如果我们可以用构建语料库的方式来进行语言学研究,那么,其实我们也可以在文学研究中去构建这种类似的资料库。它们都可以作为智库来进行进一步探讨。这些思路其实也是很多文学研究者们之前没有想到的,或者说没有落实的。

  (三)语言作为路径

  这一点其实不光是语言学的研究者们在做,其他很多学科几乎都在进行所谓的“话语”研究。将语言作为路径,这一思路其实是更宽阔的,有点类似于将文学作为路径。但是,“将语言学作为路径”的范畴明显要比文学广很多。在此列举两个语言学研究近期立项的课题。其中一个是《现代藏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研究》,另一个则是《台湾“去中国化”的语言政策剖析及应对研究》。

  对于小语种领域的作者,如果我们做语言学研究的话,语言政策其实是非常好的一个抓手。因为小语种研究者们很难发表C刊,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小语种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语言本体研究当然很困难,因为这种研究的录用率其实比较低。然而,如果我们将研究对象上升到语言政策,那它就会变得非常热门且受欢迎了。同时,小语种的优势也会得以凸显,这一点别人是抢不走的。比如,复旦大学外语学院设有八个语种,我们也成立一个多语种中心,其中的两三个老师都会进行类似的研究并发表论文。比如“西班牙的语言政策”“海外传播研究”之类的,这样一来我们自身的优势就会很明显。

  二、借鉴语言思维方式,丰富文学研究思路

  我们再来看一下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一)利用其他学科“话语”开展研究

  比如说,马列·社科领域的中国政治话语、国际传播政治学里的国家认同建构机制,以及新闻传播学里面的数字媒体时代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讲述等。其实,我们反观二十大中提到的相关军事政策,都是紧贴国家对外传播整体要求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话语,将其视为一个很好的路径,或是来丰富自己对既有学科的研究视野和手段。举个例子,对于政治学中的“政治话语”,我们可不可以换成“文化话语”。在能够丰富相关文化理论的情况下,其实我们也可以自己做这类研究。

  (二)结合国家行为、国际关系开展研究

  回到语言学,我们从语言学中能学到什么。其实语言学与国家的关系可能更为紧密一些。相对而言,语言学中的语言文化思维,它与国家行为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关系都是很紧密的。同时,我们在之前的选题中能看到语言政策战略的能力、话语权、话语安全,以及传播话语身份,这些其实都与语言学有比较明确的关联。

  另外,如今有的语言学学者已经“走出去”了,他们把研究对象换成了执政话语,比如“当代中国执政话语对外传播研究”这类研究。其实这也没什么难度,因为他们无非就是把研究对象换了一下而已,但其性质就不一样了。因此,我觉得我们文学也可以考虑借鉴这一思路。比如,当我们在用新历史的方式看待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是否能够从某一断代史的角度,看某一个国家的文学中的政治身份想象,或是相应的殖民话语、文化身份构建等等,而这种思路也没有脱离文学研究的本体。我们所做的就是把文学作为一种工具,考察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一些社会因素。

  另外,如果说结合的话,还有包括语言与叙事、语言与传播、语言与阐释等多种研究思路。总之,各类学科中有许多理论和视角,都能够与语言学进行很好结合。当然,在此并不是希望老师们都去学习语言学的知识,而是说我们至少可以去借鉴语言学中的论证脉络,或者说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来丰富我们自己的科研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