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7 19:38 所属分类:发表指导 点击次数:
一、论文标题的结构要素
论文选题有三要素,即主题、问题、方法。标题则比选题多了一个要素——“答案”,因此标题是论文主题、问题、方法与答案的集成表达。“答案”也可理解为结论,因为结论通常是回答上文中提出的问题。
标题按以往的界定可分为描述性标题与观点性标题,描述性标题一般包括前两个要素或前三个要素,观点性标题则有四个要素。下面先来看一下描述性标题。
以《“两会期间”中国地方雾霾治理效果研究》为例,其中主题要素是“雾霾”,问题要素是“雾霾治理效果”。大部分论文都会具备这两个要素。但很多人会缺失第三个结构要素——(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分为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又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混合研究、怪胎研究。例如《“两会期间”中国地方雾霾治理效果研究:基于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通过该标题,编辑或读者可知作者将从什么角度分析雾霾治理效果,文章属于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一般情况下,标题写到三要素即可。因为大部分期刊对论文标题的要素就是如此。但有些期刊对论文标题的要求更高一些,需要投稿人使用观点性标题,即具备四个要素。此外,我们写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发表,因此应该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比如怎么做才能更加吸引审稿人或编辑。从这一角度来说,论文标题也需要具备四个要素。例如,《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基于中国地方“两会”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和前两个标题相比,增加了“政治性蓝天”一词,即标题的答案要素。
综上,第一个标题《“两会期间”中国地方雾霾治理效果研究》有主题、有问题,读者通过该标题,就能知道作者要研究两会期间雾霾治理效果如何;第二个标题《“两会期间”中国地方雾霾治理效果研究:基于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交代了方法,即作者要如何做定量研究;第三个标题《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基于中国地方“两会”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中则多了对问题的答案,即两会期间治理效果较好,但与会前和会后相比,差距明显。该标题直接向读者阐明了“受到开会影响,天空很蓝,但效果有问题”的结论。
当然,不同期刊对标题偏好不同,四要素并非一定比两要素好,作者需考虑不同期刊的偏好,再确定标题。但笔者建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先把四个要素写全,其原因有二:第一,很多人写标题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结论是什么,自然也就没有答案,更无法总结出如“政治性蓝天”这样的答案要素,因此从写作角度来说,完整规范的标题写作训练是有必要的;第二,日常写作中,作者通常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论文,缺少可比性,但编辑在审稿中看到的是同一研究主题下各种不同的论文,他需要从中选择更好的。因此,《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基于中国地方“两会”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明显更吸引他。也许有些期刊不喜欢观点性标题,但作者的目的是让标题起到吸引编辑的效果,投稿成功后再做修改也不迟。反过来说,如果选择《“两会期间”中国地方雾霾治理效果研究》作为标题,那么这篇论文很可能无法在上百篇论文中脱颖而出。
二、主题、问题、选题、标题的行动顺序
下面从先后顺序来理解一下主题、问题、选题、标题之间的关系。主题可理解为研究方向,如“雾霾”,主题确定后;寻找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有可能是疑问,也可能是富有新意的切入点,如“雾霾治理效果”;选题就是全文的逻辑框架,包括研究方法、二三级标题、前言框架、正文框架、结论假设等,如“效果数据获取及方法”;选题完成后就进入到了写作与修改环节,选题和初稿会在修改过程中变成定稿,定稿最后提炼为标题,即效果总结,如“政治性蓝天”。其实,创作整个论文的过程就是从选题到标题的变化过程,也是写作与修改的过程。换句话说,论文写作与修改的过程,就是把选题放大成论文,论文缩小成标题的过程。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SCI论文快速发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