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解释性研究选题的两个注意事项

时间:2023-04-15 21:23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做研究的关键是“解释”而非“描述”。这一点我们此前已经反复强调过。开展社会调查或撰写报告,可以描述为主,但是写论文则需以解释为主。因为只有解释,才能贡献新的知识。我们做学术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贡献新的知识,如果没有新的知识,那就不是很好的学术研究。对此有作者可能会感到困惑:我们描述一个现象,把这件事情讲清楚,不也是一个新的知识吗?其实还真不一定。因为,这个事儿你讲得对不对?你为什么这么讲?你为什么选择这些而不是那些素材去讲?这些问题都很难回答,这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过程性发问”,如果我们只是讲一件事儿,就算把它讲得很清楚,这种研究一般来说也是很难成立的。“解释”既然如此重要,那么,“解释性”研究确定选题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解释性”研究要选择合适的“抓手”

  解释需要有“抓手”,所谓“抓手”就是理论工具。在做研究时,我们之所以一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因为如果我们只是做描述,就没有办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那些理论指标是没有用的,它们无法帮助我们去做解释。换言之,如果想把一件事解释清楚,我们就需要从理论中找到一些分析单位和指标,来指导我们去理解现实。

  比如,大家可以看组织行为学,或者组织社会学中所谓的“趋同理论”。为什么很多行政组织发展的结构非常相似?组织趋同理论对此就提供了三种分析指标,一种是强制性机制,一种是模仿性机制,还有一种是规范性机制。我们可以使用这三种指标展开有关行政组织系统问题的研究。但对于我们的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治理而言,这些都不是“抓手”,因为它没有提供具体的分析指标和理论指向,或是有些分析模型虽然有分析指标,但是没有理论指向,又或是虽然理有论指向,但是缺少分析指标。

  简言之,研究问题首先必须要是可以实施的,也即我们的问题要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可以做的。同时,研究问题还需要涵盖一些要素或变量。尽管这些要素或者变量还需要“操作化”。也就是说我们最后要看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决定最终要使用哪一种方式去做研究。研究问题中隐含着变量间关系的假设。有的作者可能会问,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研究问题,或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这时我们就可以说,之所以选择这个研究问题,是因为:首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它牵扯到了哪些分析单位,这些变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其次,这个问题是可以研究的,因为我们现在掌握了什么样的素材,也即研究的可行性。我们至少要准备这两个答案。

  二、与他人讨论选题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选题的最终确定,往往离不开与导师或是合作研究者沟通的环节,在此给大家一个非常实用的建议。如果我们要和导师或自己的合作研究者进行讨论,千万不要说“老师,我研究……可不可以”,这是非常难以回答的一个问题,不是说老师的水平不行,而是这位老师对你的了解还不够。如果我们对这个领域了解很深入,那么我们根本不必问老师是不是可以进行研究。而如果我们对于这一领域没什么了解,那么老师即便说得再多,你也听不懂。所以这样提问是没有意义的,老师无法给出一个很明确的回复。如果想要和自己的导师沟通研究选题,一定要让导师做判断题或选择题,但不要让导师去做论述题。换言之,我们自己得先准备几个选题,并且对于这些选题要深思熟虑,包括查找相关文献、去搜集现实中的素材。在有了一定的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再列出几个自己觉得可行的选题,然后去找导师或自己的合作者商讨。

  另外,与导师或合作者讨论之前一定要有书面的总结,并且要提前将这些内容发给导师,让他/她有时间去做准备。同时,自己的书面总结应打印两份,给老师一份,自己留一份,方便面谈时查对。否则老师根本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合作者就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这个现象。如果自己只是一拍脑袋想到某个研究问题,觉得很有意思,想要去研究,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去浪费导师的时间,询问自己能否去做某某研究。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非常糟糕讨论问题的方式,也非常浪费时间,效果也很差。如果要谈学术,就一定得有实质的东西存在,否则,在我们没有做足准备的情况下,就不要谈学术。讨论前做足准备工作,这是基本的要求。这个准备工作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我们要对话的理论,以及预调查与初步的文献分析。最后,就是要做好初步的研究设计,其中包括分析单位、研究指标、分析框架、研究假设或命题,当然还有这个研究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