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的结构分析

时间:2023-01-26 21:08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论文结构既是指整篇论文的结构,也包括每一段落的结构。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是否合理,是评价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很多作者在安排论文结构时会出现前后不递进、段落内部不顺畅等问题,学习掌握论文写作结构十分必要。实际上论文结构有很多种,辨别这些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对不同结构的阅读和记忆,从而理解与合理安排段落以及各部分内容。美国学者Wendy Laura Belcher在其著作《学术期刊论文写作必修课》中提到了论文的微观和宏观结构,并对其运用原则进行了介绍。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

  一、微观结构

  论文的结构分为五种基本的形式,而这些形式在期刊论文中都有可能出现(Mayer,1989, 115-116; Mayer, Brandt, & Bluth, 1980, 16-72-103)。

  (1)叙述结构。用围绕一个主题的信息组织起来的结构(例如,论文的前言部分:谁,什么,哪里,何时)。这种结构的标志词就是“例如”、“比如”或者 “就是说”。

  (2)顺序结构。按照顺序组织起来的结构,常按照时间前后顺序或者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如,背景信息、历史回顾、经验描述等)。标志词是“以前”、“后来”、“最近”等。

  (3)因果结构。按照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结构(如研究结果)。标志词是“因为”、“因此”或者“于是”。

  (4)问题/结论结构。由问题与回答组成的结构,通常是自问自答(如讨论部分)。标志词是“认为”、“建议”、“回应”。

  (5)对比结构。通过对比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组成的结构(例如文献综述部分)。标志词是“相反”、“反之”、“另一方面”。

  不同部分的写作可侧重于某一结构,或者多种结构结合,比如,前言背景介绍中,可以使用叙述结构;(前言)文献综述中可以使用对比结构;正文部分可以使用顺序结构;研究结果与讨论中可以使用因果结构、问题/结论结构。

  只知道结构的类型,我们还是无法充分理解什么时候该运用哪种结构。下面我们继续看学者们建议的在组织论文结构时可以运用的原则:

  (1)从已知讲到未知。也就是说,从读者熟悉的角度讲起。

  (2)从简单讲到复杂。在介绍难点前,先让读者们了解一些简单的内容。

  (3)从共识讲到争议。当读者们已经接受了我们论文中的前一个观点以后,就比较容易接受下一个观点。

  (4)从普通讲到特殊。先描述全局,再聚焦于细节。

  (5)从过去讲到现在。(视情况而定,这种通用的结构也许不是论文中特定论点和论据的最佳选择。)

  (6)按照空间结构依次介绍相关事物,好像一个向导。这种结构特别适合美术史、地理等学科。

  这些原则在写作中都是要遵循的一般顺序,同前面的论文结构一样,原则的遵守也是某部分侧重某一个原则,可也同时遵循多个原则。比如,前言写作中,多会遵守“从已知到未知”原则,先由现实存在的某方面问题引起大家的共鸣,之后引出一个不那么被熟知的问题,即我们自己的研究问题。或者“由共识到争议”,通过对某个共性问题中还留有争议的某方面问题,推导出自己的研究问题,以解决争议。当然“从简单到复杂”“从普通到特殊”也是要遵守的原则,比如,研究问题要借助某个案例进行时,前言需由普遍问题,推导出借助典型案例分析,而正文中也会按照普遍问题-典型案例分析...这样的结构展开。在实际写作中这些原则或许不会全部都用到,但涉及到的内容一定要体现这样的逻辑原则。

  二、宏观结构

  期刊论文保留了某些传承上千年的修辞特征。很久以前希腊人就提出,公开演讲要先用一段话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称之为前言),接着就要介绍主题或者问题的背景信息,然后说出主张或者论点,而且要给出论据, 并对那些反对的声音加以反驳,最后用强有力的结论收尾 o题目、主题、证据和结论这种古老的论文结构在大多数自然科学论文中保存下来。比如,陈述背景(人物、事件、地 点、时间);提出论点(为什么、怎么办);提供三个证据,得出结论并且(或者) 提出建议。比如,典型的报刊文章,在一开篇时就不会绕圈子或者遮遮掩掩。它们通常会开门见山,直接抛出人物、事件、地点、时间、原因或者形式。这种金字塔结构反映出了以前技术的一种局限性。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里,这种结构能帮助编辑快速地从论文后面开始删词减句,以适应不足的版面容量。

  但是近些年,这种结构略有变化,尤其对于期刊论文而言,那就是要把“提出论点”和“证明论点”贯穿全篇。因为期刊论文就是要提出一系列的论点,且每一个论点都是在证实了前一个论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作者呈现一个证据(通常是一段引用语或者是对文章的观察),解释这个证据,说明该证据如何支持论点,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论点的确得到证实。论文从对主题或者问题的介绍入手,讨论批评各种方法,并将合适的方法应用于研究主题,推断研究意义,证明研究主题或者研究方法是有效的。整体来说,就是要按照主题/问题-方法-意义-论点-论据-论点-证据,不断去论证,最终推导出结论。

  这种结构下,可遵循原则有:

  1.前言

  (1)生动的研究背景介绍:人物、事件、原因、地点、时间(生动但不宜赘述,用精炼的语言引出主题)。

  (2)对学术界已有的观点进行梳理或者介绍该领域的普遍观点(做文献回顾)。

  (3)陈述作者对于相关背景、辩论和看法的态度(自己独特的、新颖的观点,也即文献批评)。

  (4)提出本研究的主题、方法、观点的意义(研究问题、思路的推导)。

  (5)论文结构和观点的总体介绍(概括研究框架/思路)。

  2.正文

  (1)背景(例如总体描述,历史分析)

  (2)分析一

  分析一的主题是什么(如书籍、艺术品、事件)

  有影响的争论

  发现了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3)分析二

  分析二的主题是什么

  有影响的争论

  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4)分析三

  分析三的主题是什么

  有影响的争论

  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5)总结(所有的研究主题、研究发现、观点之间的关联)

  3.结论

  (1)为什么说这些发现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观点以及观点的意义)

  (2)本文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的贡献(研究价值或是文献创新性/一致性比较)。

  宏观结构相对于微观结构来说,更像是纵向的分析论证逻辑,在这些原则作用下,各部分所要呈现的内容以及与之后每部分的关联都会相当紧凑并各有重点,整体组织起来就会形成一篇逻辑顺畅的高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