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怎么判断文献质量和相关性

时间:2022-11-21 23:11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在信息时代,搜索能力最重要。但在信息冗余的年代,鉴别能力最关键。如果我们在写论文时检索到大量文献,怎么决定读哪些、用哪些呢?这涉及鉴别与挑选。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可靠。甚至可以说,所有文献都是不可靠的,毕竟语言、文献作为人造之物,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另外,并不是所有文献都有用。有的文献尽管写得好,但如果跟我们的研究毫无关联,其实也没必要花时间。总之,我们需要从可靠性和相关性角度对文献进行筛选。清华大学刘军强教授在《写作是门手艺》一书中,从文献判断、文献分级两个方面给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怎样判断文献品质?

  每个学科涉及的文献类型、判定标准差异极大。刘军强教授提供了一些大致的经验法则。这些法则看似宽泛,却也有一定的操作性,有助于读者粗略地评判。

  (一)看文献作者

  1.是否署名?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但很致命。没有名字的文献其来源和可靠性都令人生疑。没有名字意味着作者可能与文章所揭示的信息之间有严重的利益冲突。同理,作者的名字是否化名?问题同上。化名就像面具,会掩盖真实的身份。我们心里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作者不透露真实姓名?

  2.作者资质。作者是否具备这一话题的研究能力或者相关经历?例如,他是否有相应的专业学位?他的工作单位是什么机构?现代科学的研究已经基本可以排除各种“半仙”式的人物。如果没有系统扎实的专业训练,光凭热情和幻想做出来的往往是一些“水变油”“水变氢”式的东西。所谓“高手在民间”的说法大多站不住脚。

  3.作者的历史记录。他是这个领域的新手还是老手?是否在本专业领域扎扎实实做出了一系列的工作?他是到处蹭热点,还是锲而不舍地钻研一个问题?作者是否有学术不端的前科?或者有其他致使学术声誉下降的行为发生?如果有,我们应谨慎对待他的研究。

  (二)看文献载体

  1.发表媒介。是网络文献还是纸质媒介?网络降低了发表的门槛,也让网络文献参差不齐。纸质媒介相对好一点,毕竟有正规的把关机制:编辑、校对、出版社等。而且纸质媒介有容量和成本的制约,网络媒介则几乎没有空间和成本的压力,因此两者对品质的要求可能不一样。

  2.期刊论文。如果文献是发表在期刊上面,那么我们要问:这个刊物的论文是否经过了同行评审?学科归属是什么?不同学科之间评判标准不一样,应当用本学科的标准来评判。声誉如何?声誉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创办时间、影响因子等。需要特别注意,有些中文刊物商业味很浓,以卖版面为生。这些文章通常都很短,作者水平也参差不齐。英文刊物中同样有所谓的灌水刊物。目前学术界唯论文数量的数豆子游戏催生了一批灌水的文章。在水刊上发表文章会影响学者的声誉,但是有些人根本不在乎。

  3.出版时间。出版时间越接近现在,文献越可能包含最新发展,使用最新方法,分析最新数据,处理最新出现的问题。因此,文献不厌新。当然,过去的文献经过时间的淘洗,会有一些经典著作留下来,这些经典文献的价值不亚于最新文献。

  (三)看文献内容

  1.作者有没有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交代清楚自己的材料来源和分析方法会让人心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公开厨房:厨师必须戴好帽子,要不然头发会掉进锅里;上完洗手间必须洗手,因为顾客都看得见。反之,没有根据的数据和不清不楚的方法让我们想起不知道怎么做出来的饭,吃得如鲠在喉。作者如果不公布这些方法,那么无法排除作者不合理“炮制”的可能性。清晰地交代方法是学界质量监控的一个环节。

  2.是否恰当引注?第一要看是否有引文,没有引文的文献令人生疑。人的思想大多不是凭空得来。如果对启发思想来源的文献不予征引,作者要么态度有问题,要么做法有问题(例如把别人的想法改装成自己的想法)。第二,要看他的征引是否公正、均衡。他是否只综述那些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忽略对自己不利的观点?如果是这样,这篇文献就会存在很大的偏见。

  3.证据是否丰富?文献中有无图表或其他经验资料?搜索图表的资料需要花费时日。如果一篇论文研究的是经验现象却一个图或者表都没有,也没有其他资料,全是黑压压的文字,那么这篇文章的品质可能会是个问题。理论性文献可以没有图表,但如果没有文本引用只是自说自话,质量也不会太高。

  4.文字文风。作者写作时是否带有感情色彩?文中有没有一些倾向性很明显的情绪词?如果有,这说明作者缺少基本的价值中立。科学文献要求作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倾向,客观、理性地进行探讨。有时论战类的文献会带有这类词汇。

  二、怎么判断文献跟自己的研究相关?

  使用文献不能平均用力,要依据文献与自己研究的相关度而定。具体而言,文献要与变量直接相关。我们可以把自变量和因变量放在圆心里,一圈一圈地向外扩散。当然,这并不是说间接的文献没有用处。一些间接但是出色的研究也会带来很多启发。它们可能会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刘军强教授认为较好的做法是将文献分级,他将文献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核心文献,即最相关的文献是跟自己的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文献。例如,自己研究大学生抑郁问题,那么凡是跟大学生抑郁有关的研究都应搜罗过来,最应该阅读的也正是这类文献。二是经典文献。每个领域都有一些人所共知、广为引用的文献,如果不熟悉这类文献,就会让人质疑我们的基本素养。三是沾边文献,这类文献跟自己的研究相关但不是直接相关,适当引用可以向读者展现我们的文献阅读面和视野。四是瞎说文献,即一些文献纯粹是胡说八道,引用并批驳可以正视听,这些可以考虑作为文献述评的对象。五是聚集文献,即重复性、相似度较高的文献可以组团引用(例如可以做一个脚注),把空间省出来论述更重要的观点。

  文献分级可以让我们分清轻重缓急,免于被文献“奴役”。核心和经典文献应当投入最多时间,其他可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