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8 14:06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在本节,我将结合实例讲解体育专业文献的应用案例。主要讲文献在框架、观点与论证的应用。
一、框架——如何做到结构合理
利用技术性文献搭建结构,实际上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选题。这里举一个别人的例子,也是我上课时经常举过的一个例子——“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标准研究”。这是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的选题,它是一个选题方向,不是一个研究问题。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怎样构建它的框架?如果不介入文献,只靠我们自己思考,那么将是非常困难的。首先我们给其下个定义,通过定义来抓住关键词、技术性核心词汇。然后,用关键词检索相关的研究文献。之前说过,技术性文献能够搭建框架,非技术性文献一般不适合搭建框架。通过搜索关键词,我发现了一篇文章《中国相对贫困的标准建构与测度——基于2021年四川专题调查》,这就属于技术性文献。我们可以借助它的框架来搭建起自己的框架,如下:
第一章 基础研究
第二章 构建的依据
第三章 构建的准则
第四章 构建的共识
第五章 构建的方法
第六章 标准的设计内容
第一节 科学确立标准的维度和指标
第二节 系统设定指标临界值和权重
第七章 批准机构
第八章 发布形式
这就是一个要素较为齐全的框架,而且是有理有据的。具体写作时,你还要借助国家政策等非技术性文献,比如“全民健身指导”“场地”“组织”“文化”“赛事”“活动‘六边工程’”……把技术性文献和非技术性文献融合在一起,这样将构建出一个非常合理的框架,看上去也很有说服力。如果不参照文献,只是自己做,那你可能只能写出一些非常片面的东西,没有深度,无法构建起真正的框架。就像是在平面上刨土,无法深入,永远都挖不到水。
二、观点——如何产生新颖的观点
接下来讲观点是怎么来的。用我自己这篇《困境与突破:基于国际行动框架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政策》举例。
困境与突破:基于国际行动框架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政策
1 体质健康政策困境
1.1 以“学校治理”承载“整体治理”
1.2 以“体质评价”促进“体育锻炼”
1.3 以“特殊形式”替代“普遍形式”
2 学生体质健康政策困境的破解
2.1 淡化工具理性的政策取向,引入整体治理格局
2.2 调整体质评价的政策结构,引入体质与体力活动综合评价
2.3 转变体育活动的政策内容,引入体育活动与体力活动融合模式
这些小标题其实都是观点,包括怎么破解这些困境,还有如何引出路径。大家都知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差不多的,分析某政策,然后得出观点。经常翻阅国外文献资料,你自然而然就会将其与中国相比,然后发现国外的优点,比如国外非常注重学校治理、整体治理等。这个时候你的观点就出来了。比如国内经常倡导的“体质健康促进体育评价”,实际上,国外好像不是这样的,美国就不会用健康来倒逼你进行锻炼,更不会把健康的结果和学校评价挂钩。这里就出现了“不一样”,你的观点就来了。还有特殊性和普遍性。比如,国外讲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是生态的,而我国更多把多个体育活动合在一起,统称为体育活动。实际上,生态的体育活动就是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你就可以得到特殊形式对于普遍形式的某种观点。
再举一个新概念的例子——“健身性损伤”。我之前提醒大家要“自觉内蕴”,就是要时刻要保持敏感性,和外界进行互动。我最初看到“健身性损伤”这个概念时,注意到相关研究都是在讲“健身对个体健康的促进”,但是很少有人关注“久坐”。久坐后,人们一般就会选择健身,但是久坐本身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可我当时,就是找不到一个好的一个概念形容这种情况。
突然有一天,我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焦点访谈》,里面提及浙江一个乡村用现代化手段来进行改造。把以前的古色古香的乡村摧毁掉,建立单元房、水泥墙和一些现代化设施。但是实际上,当地的居民对这种新建筑反而感到不适,重新又在屋里种上土豆,开始做饭。这就是一种建设性破坏,看似在现代化建设,实则在搞破坏。我突然联想到,现在的企业健康管理只关注健身,完全不关注员工坐了多长时间,这其实就是一种健身性损伤。就像是减肥时一边大量锻炼,一边大量饮食,总会出现问题的。
我用这个例子就是想表达,你在研究的时候遇到需要理念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心中时刻记得这个研究,然后自觉思考。这样当潜意识与外界进行对接时,就可以吸收一些新动向,然后启发我们产生新观点。最后我再总结一下,“观点产生”主要有两个方式:“两个维度”和“多个维度”。
“两个维度”是指两个维度间的比较,像国内外比较、母学科与本学科比较、过去与现在比较。比如,刚刚提到的《困境与突破》那篇文章,将国内外进行比较,寻找突破点,即国际行动框架。这是一个能够产生观点的基础维度。
“多个维度”,即国内外+母学科与本学科+过去与现在+其它非技术性文献,融合在一起,产生一个观点。举个例子,我前段时间写一篇关于体育社会组织的文章时,找到了一篇英国关于社会组织培育的非技术性文献,该文献具体介绍了英国分等级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最初,我觉得把它翻译、分析一下就可以了。但后来,我发现不对,我调研发现国内通过年底评级等方式,也对体育社会组织进行了分级。再就是经费报销方面,比如举办活动,要先预算,活动完成后再给你经费。这一点,国内国外好像都一样,没什么区别。
这时候就有问题了,我发现单纯的国内外比较难以得到新的观点。怎么办呢?要多维度思考,再引入外界资源。我突然有一天看到,某个文献说培训班能否按照培训效果收费。然后我就继续查阅资料,看到一些按照效果收费的培训班,后来都因此亏本了。我发现这似乎可以用于体育社会组织培育上,然后再重新分析材料,但是很多事情不能按照结果事后兑现。比如去医院看病,没有哪个医院愿意向你保证“”先等你病治好了,后付钱”。都是挂号、检查、诊断,按照一个个流程来付费。意识到这一点后,再回到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训上,我就发现,国内大部分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训过程都是这样的。把活动办好才会给经费,办不好就不给。只有表现好才能升级,升级后再给些经费。但英国不是这样的,该国要求提前把运行程序、环节、步骤这些过程说清楚。在英国,这些前期资料可能有一百页,而我国在这些方面往往只写一页纸就结束了。
这导致什么结果呢?大家可以查一下,近年来,其实出现了大量的僵尸型的和睡眠型的社会组织。有些组织只有在换届选举的时候出现,平日完全消失。这种培育的范式很难激发组织的活力,将其培育壮大,承担赛事活动,完成社会职能。这时,我们便能得到观点——一定要注重社会体育组织内在方法的事先构建,而不是事后。旧的经费流程不利于弱小组织的壮大,这些社会组织都是非营利性的机构,没有经费谈何壮大呢?正确做法应该是明确流程,一步步下发培训经费,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提到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当两个维度进行比较产生不了观点时,你就要进行多个维度思考。吸收更多的材料、相关文献,在各方面展开联想,然后就可以产生一些相关的观点。
三、论证——如何做到有理有据
论证我们也要做到有理有据,下图(图5.1、图5.2、图5.3)是《体育科学》上的一篇文章,重点看下简介,我标注了总观点,后面就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性文献论证。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文章汇总很少有主观论述,大部分都是引用相关的研究文献。有了观点后就开始列证据,列出很多证据,这是非常有特色的。
图5.1《错位:当代人类慢性病发病率飙升的病例生理学基础》(标题)
图5.2《错位:当代人类慢性病发病率飙升的病例生理学基础》(正文1)
图5.3错位:当代人类慢性病发病率飙升的病例生理学基础》(正文2)
最后再举一个反例。如下图(图5.4)的这类文章,很多都是刚步入学术界的硕士生写的文章。他们写的东西往往没有观点,没有论据,也没有证据。
图5.4 反例
比如“4.3汪满田民俗体育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利益诉求分析”,开篇直接讨论分析。写作重点应该是进行论证,要用技术性文献和非技术性文献进行论证。但是实际上这篇文章,都是作者自己一人主观在讲,自己从头讲到尾。
很多内容,比如汪满田的具体情况、当地居民有什么传统、为满足文化发展需要汪满田不断进行创新、舆论的表现、表现形式迎合现在需要,这些内容都是作者一个人在讲,这就说明他没有利用技术性文献和非技术性文献进行论证。而更早时候我们提到的那几篇论文,基本上都是在研究文献。你们可以再看看相关的文章,都是这样的。但这篇文章,读者反应就不一样,读者在这一页里找不到一处文献引用,那么一定会想:你在讲这个问题,可我不知道你讲的是真的假的,因为全篇都是你一个人在说。这样就会失去客观性,不符合论文写作,而变成一篇记叙文。
上一篇:文献在论文写作中的五个功能模块
下一篇:文本挖掘法及CSSCI范文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