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怎样快速学习理论并用于论文写作

时间:2022-04-04 20:27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第一, 理论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常识性的问题,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学马克思的实践论,大家应该都知道理论从实践中而来。而且我们也学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但是我们真的理解这句话了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写论文找不到一个理论,那么我们应该从实践中可以找到,因为理论本来就来自于实践。既然理论从实践中来,那我们写论文的时候为什么偏要去理论中找理论,为什么不去实践中找理论呢?现实中,很多人一写论文就上知网,上知网其实就意味着从理论中找理论,因为知网里面都是一堆理论知识,这是不是有问题的?而“理论从实践中来”这句话也就意味着我们也可以从实践中找理论。

  第二, 理论如何而来?

  理论从实践中抽象而来,这里就多了一个词(抽象),理论是实践的抽象,意思是说理论和实践可能是一个东西。只不过一个是具体的,一个是抽象的。综上,“理论从实践中来”意味着我们有可能不从理论中找理论。比如,我们写论文不用知网也能写论文,因为理论来自于实践,那么我们到实践中去找,应该就能找到理论。“理论是实践的抽象”,可理解为二者是同一个东西——理论即实践,实践即理论。

  理论即实践,实践即理论

  如果说理论和实践是一回事,不论是抽象形态还是具体形态,那它们所描述的是什么?比如说,一个水杯,我们要用它来喝水,这个水杯应该就是一个实践(具体)形态,而对于学化学的人来说,可以用公式去分析构成水杯的化学元素,这其实就是水杯的理论(抽象)形态。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不管是化学公式定义的“水杯”还是我们说的喝水用的“水杯”,它真正的描述对象就是这个东西。至于说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们可能说不清楚,但是我们知道说的就是这个东西。比如说,我们也可以把水杯说成是盛水的一个物件,而此时,它就既不是水杯也不是化学公式。就此说,理论与实践是同一知识的两个面向。

  理论是知识的意义表达。以“水杯”为例,在化学里有一套化学的意义世界,在物理里有一套物理的意义世界,在美学里就有一套美学的意义世界,经济学里就有一套经济学的意义世界,等等。比如,价格是多少?价值是多少?性价比是多少?这是经济学里对水杯的意义表达。形状如何,容量怎么样等等,这是物理学对水杯的意义表达,等等。实践是知识的生活形态。仍以“水杯”为例,比如水杯的水放多放少,是放热水还是凉水,这就是知识的生活形态。

  实际上,我们并非不懂,并非学得少,而是不习惯意义世界的语言系统。因为它不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上学的时候,还是我们现在当老师教学生,虽然我们也会举各种例子,但举例子本身就暴露了它不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如果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我们就不需要举例子。比如,上一节我们说找女朋友,我们跟自己的女朋友进行交流还需要举例子吗?大部分情况下,彼此都是能听懂对方的表达的,一般不需要举例子。但,如果说我来给大家做个讲座,当我想要讲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需要举例子,比如说举了上文中“水杯”的例子,为什么需要举例子?这恰恰暴露了水杯不在我们的讲座中。那么问题恰恰就在这里,也就是说,我们并非不知道水杯这个例子的道理,而是我们在进行讲座的时候,不会去考虑水杯这个东西。

  当我们在进行讲座时,不管是听还是讲,我们脑海里其实是有“水杯”这个东西的,只是我们没有去考虑讲座过程中,这个杯子有什么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回归这个杯子的本身,即回归知识(对象)本身。大家要注意,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找一个理论,而是找到这个理论所描述的对象。

  举例来说,博士生需要发两篇C刊论文才能毕业。如果是生活化表述的话,可能有些博士生在宿舍就是一种焦虑状态,愁着自己发不出C刊,甚至以泪洗面,这就是生活世界中实践的样子。而在知网里(论文)是如何写的,有的叫科研评价,有的叫学术能力,有的叫毕业标准,等等,这些都是理论上的描述。我们倒回来想,不管是以泪洗面也好,还是学术能力也好,又或者是科研绩效评估,还有毕业焦虑情绪等等,如果不是通过这次课程,同学们会把“以泪洗面”和“科研绩效评估”这两个词放一块去考虑吗?之所以能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来考虑,就是因为这两个词有一个共同的对象——博士生毕业需要发C刊论文。而这个对象在生活世界中就是以泪洗面,在理论世界(意义世界)中就是学术能力、科研水平、毕业标准、科研绩效评估等等。

  在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上,我们可能都少走了一步。虽然我们知道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又用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但是,实际上,不管是从理论到实践,还是从实践到理论,都是很难的。比如,如何从“以泪洗面”联想到“科研绩效评估”这个是很难的,反之,也有难度。但是,从“科研绩效评估”到“以泪洗面”感觉要容易一些,因为一提科研绩效,自然就联想到课题如何、论文怎样,一脸苦涩,过渡到以泪洗面也很正常。之所以,感觉从“科研绩效评估”到“以泪洗面”容易一些,是因为这里多了一个因素——情感,就是我们加入了生活的体会,当然这种体会是当局者最有发言权的(如果是本科生,没有毕业要发两篇C刊的要求,自然也就不会觉得从“科研绩效评估”到“以泪洗面”,相对要容易些)。

  案例分析

  以课程思政为例,现在不管什么专业的人都在搞。我们现在判断课程思政它是个实践形态还是个理论形态?有人说它是理论形态,也有人说它是实践形态。因为不同的角度,可能看的是不一样的,而且不管说它是理论形态还是实践形态,它只是一个程度的差异,因为它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我们假设它是理论形态,那么它的实践形态是什么?或者我们假设它是实践形态,同理,它的理论形态是什么?如此一来,有人就开始慌乱了,很多人对它的解释是无效的,比如有人说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这句话既不是理论形态,也不是实践形态,这句话是有问题的。紧接着我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不管课程思路是理论也好,是实践也好,它的对象是什么?之前讲了理论是对象的理论描述,实践是对象的实践描述。那它的对象是什么?当然,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应该也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答案应该也不是唯一的。

  而我们写论文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就是从实践到理论。比如,对自己课程思政教学的问题要写成一篇论文,这就是从实践到理论,所以我们想把课程思政的论文写好是很难的,因为这恰恰就是在经历由实践到理论的环节。相反,当国内第一个人提出课程思政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把它用于教学中,也就是从理论到实践,反而(感觉)没那么难,虽然现在课程思政到底怎么教,大家觉得也都挺难的,但是我们理解这个概念本身的时候其实没有那么难,而且我们也很快就开始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去做(虽然也还没成功),但是怎么把这个东西倒回去,再写成一个课程思政的好的论文,这是很难的。

  这里要跟大家强调的是,这两条路都放弃它。当有人提出课程思政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把它用于教学中,可能也是欠考虑了,我们可能并没有很深入地去研究课程思政这个东西,但是我们就把它用到了教学中了。这就导致我们现在想把课程思政教学的东西再回归到理论上去就难上加难。我要给大家推荐的是中间这条路线,就是从两个方向共同回归知识对象,也就是回答上文提到的问题。我们来做两种假设(理论也好,实践也好,都能讲得通,只是程度不同):

  1)假设课程思政是一个理论概念,那么我们要去找它的实践形态,它的实践形态是我们的专业教学和思政是什么关系?换言之,说就是我们的专业教学要不要受到意识形态的约束。或者说专业教学里面有没有价值问题、道德问题,这其实是我们很多人之前就想过的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这样想过,那紧接着要再思考,我们的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存在什么问题,它们共同面对的对象是什么?有人说是育人,也有人说是学生,是课堂,还有人说是教学,还有人说是知识,等等。这些都对,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如果就这个问题写一篇论文的话,有人就会从育人角度、从教学角度、从知识角度、教学环境角度等等去写。

  2)假设课程思政是一个实践概念,现在一说课程思政(指的是我们的教学),其实说的并不是这个概念,那我们再倒回去,如果从教学的角度讲,课程思政就是一个实践的东西,那么它的理论形态是什么?有人说价值观,还有人说政策,还有人说知识和价值的融合,还有人说立德树人,等等。其实,我觉得这些也都对,没有唯一答案。

  有人说教学目标,已经有人朝着一个能够涵盖专业和思政两个东西的方向努力了,当我们把课程思政理解成是一种实践形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专业都可以做这个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只说思政一个方面。还有人说到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这些相对客观的东西,由此我们继续思考,假设我们认为课程思政的理论形态是教学目标,那它和课程思政的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一些了,因为无论从理论到实践,还是从实践到理论,它的对象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之前讲到的教学过程中的那些元素,包括教师、学生、知识、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

  结合上述内容,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两个论文的选题:一个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是从实践到理论的。由于我们不同的人的角度各不相同,也就意味着同一个选题,我们可以写好多篇论文出来。比如,(从学生的角度或者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去完成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概念如何进入实践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恰恰是我们很多人在沿用的,即课程思政到底应该怎么教。但,把这个问题反过来,可能考虑的人就很少了,比如我们假设课程思政是一个实践形态,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实践形态回归理论,不管是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切入,还是学生、教师角度切入,这个从实践到理论是很难的。

  而我要说的是,既不要求大家从理论到实践,也不要求从实践到理论。而是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对象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