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协同治理理论的适用主题及其写作框架

时间:2023-10-30 21:53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协同治理”是个人、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联合国治理委员会的界定)。它是使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主体得以调和并且采用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具有法律约束力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促成协商与和解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简言之,它是一个互动、协调的过程,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系统的动态性、自组织的协调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协同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具体适用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3月第2期)一文中,作者结合我国现状,从主题构成、运行机制进行分析,认为“协同治理”理论的三大基本使用领域为: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公共服务供给。就此,对上述三大领域,我们结合具体实例逐一展开分析,供大家写作时参考。

  一、针对国家事务管理

  以《中缅边境安全协同治理:现有体系、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为例(《民族学刊》2023年2月总第88期)为例。摘要中,作者先由边境安全引出边境安全治理,指出其是国家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由此直接衔接“协同治理为边境安全治理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之后用三个分句回应题目:“体系”——初具雏形,并予以简要解释——“形成了主体、机制和技术三个层面的协同关系”;“困境”——实践过程中存在主体性、制定性、效能性、资源性四重困境;“路径”(围绕中缅边境协同治理)——构建新理念、优化机制、提高主体能力、拓展外部环境。前言部分,作者借助引用强调了边境安全治理的重要性,即边境安全治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主体,整合和调动边境治理资源,以协同合作的方式,采取针对性治理措辞来防范和化解边境安全风险、维护和巩固边境安全的活动和过程。之后(紧跟转折句)指出传统单向度的边境安全治理方式已不适应全球化时代边境安全的总体趋势和治理现实,而让更多治理主体参与到边境安全治理中,构建协调机制并重视机制的互惠性和实际可操作性,能更好地提高边境安全治理成效。由此落脚到中缅边境安全问题上,同样需要引入新治理理论,完善现有治理模式。

  进入正文(一、协同治理理论阐释与适用性分析),第一段中,作者就“协同治理”理论进行了历史溯源,所梳理的国外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其概念内涵的解释,并捎带交代了该理论的实践作用,而对国内已有研究的梳理则围绕“理论分析”“实践应用”“模型建构”等方面展开。结尾句基于国内外的文献回顾情况,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重新明确定义了“协同治理”。第二段中,作者就协同治理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又做了进一步延伸,指出“协同治理理论”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均对中缅边境安全治理具有重要作用,结尾句(承上启下)交代了当前中缅边境安全治理的现实境况,以引出后续正文(二、“中缅边境安全协同治理的现有体系”)。“现有体系”中,作者分三小节,从“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技术”三个方面呈现了现有中缅边境安全协同治理的现状。随后转折到“困境”(正文三)上,其实践困境包括:主体性困境、制度性困境、效能性困境、自愿性困境(每个困境又各自拆分成三个自然段展开详细描述,并在表述中穿插了“原因分析”的内容)。针对上述困境,“优化路径”(正文四)上,作者提出四点建议,即构建中缅边境安全协同治理新理念、优化中缅边境安全协同治理机制、提高中缅边境安全协同治理主体能力、拓展中缅边境安全协同治理外部环境。最后,在“结语”中,作者指出未来中缅边境安全协同治理研究应在现有研究和治理实践基础上更多将二者结合,以此建构和探索边境安全治理的新范式和新路径,为国家边境安全治理提供一种治理范式参考,丰富国家安全治理内容。

  二、针对社会事务管理

  以《协同治理下的校企廉洁监督体系建设》(《中国高校科技》2017年11期)为例。摘要中,作者扼要点明有效监督的重要意义,它既是现代公司治理分权制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校企业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机制。第二句交代研究过程的同时提出“对策建议”——将协同治理理论引入高校企业廉洁监督体系建设,从协同监督的角度,对各监督职能机构进行功能耦合和能力整合,以重塑廉洁监督的架构体系、运行体系、责任体系,通过主体、过程、责任的系统,打破碎片化监督格局。第三句给出研究意义:实现监督力量的高度统合和聚集,构建廉洁监督协同治理新模式。前言中,作者借助一组数据反映出校办企业廉洁风险问题,由此说明反腐领域,高校企业也是重灾区之一。而现有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力量薄弱、监督不到位等都是高校企业滋生腐败的重要诱因,而高校企业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瑰丽,要寻求适合中国高校企业实情的廉洁监督新模式,实现各监督主体的协同治理。

  进入正文(1 高校企业廉洁监督局限性剖析),对“局限性”的具体呈现,作者从“法人治理结构”“党风廉政建设”“专业力量”这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并在各小节的内容表述中融合了对各监督局限性的影响分析(危害性)。之后正文(2 协同治理理论及应用),作者分两个段落,先就“治理”理论进行溯源,并交代了其适用范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在政治学领域,也在社会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也恰恰也是高校企业廉洁监督领域实现多头监督相糅合的路径选择。正是基于制约与监督这两种不同的权利逻辑,通过监督主体的协同、监督过程的协同,从而使决策权、执行权受到监督权的制约与监督,进而降低腐败发生的概率。以此过渡引出正文(3 高校企业协同监督体系建设),作者立足于权力的获得、行使以及运行结果等环节,分别从“监督架构体系”(分四小点)“监督运行体系”(分六小点)“监督责任体系”(分三小点)进行对策建议,最终结尾段指出以“协同治理、协同监督模式实施廉洁监督,是高校企业廉洁监督体制机制的一种创新,搭建‘党内党外监督相结合,企业内外监督相统一’的协同监督平台,使监督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执行的全过程,形成廉洁监督协同治理新格局,以切实提升高校企业在廉洁问题上的风险防控能力。”

  三、针对公共服务供给

  以《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与机制创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9月第17卷第5期)为例。摘要中,作者先指出雾霾治理已成为京津冀地区刻不容缓的环境政策课题,并交代传统属地治理模式需要被打破这一现实背景。之后引出协同治理理论,指出该理论与雾霾治理的特性相符合,因而应当梳理系统性思维,实现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就此给出研究观点:“‘顶层设计、目标一致性程度、利益分配、信息共享’是推动京津冀协同雾霾治理系统演进的序参量”,要“通过‘府际协作、成本分担、监督文责、多元主体参与’四方面机制创新,促进京津冀区域治理子系统的互动合作,(研究结论)最终实现该地区雾霾治理整体效应的最大化。前言(一、引言)中包含两段内容,第一段属于背景介绍,作者以具体数据交代了现实状况——京津冀地区是雾霾污染的重灾区。第二段作者又就“雾霾治理”进行了简要梳理,即总结句呈现为“雾霾治理受到学界、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之后就此分别展开,如涉及学界,又划分为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表述了各自所侧重的研究角度及以与雾霾相关联的议题。段尾使用转折句指出“尽管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距离公众预期仍有较大差距”,而大气污染防治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性质,大气污染的传输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亟需三地政府通力合作,破解治理成本和收益目标不兼容的问题,创新雾霾协同治理机制。

  进入正文(二、协同治理理论的内容及特征),该部分的论述,较之前两篇论文对理论的溯源更为详细具体。作者先交代了“协同理论”,之后过渡到“协同治理理论”进而从学理上给出定义(借助引用),并说明其本质作用是在共同处理复杂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协同创新愿景,建立信息共享网络,达成共同的制度规则,从而消除现实中存在的隔阂和冲突,弥补政府、市场和社会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性,促成相关主体的利益协同,实现多元主体共同行动、多个子系统结构耦合和资源共享,对公共利益产生协同增效。该理论具体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五小段分别进行了200字左右的说明)。之后承接正文(三、协同治理理论与雾霾治理的契合性),作者使用“首先...其次...此外...最后...”分四个段落对京津冀雾霾问题的特征与协同治理理论特征的契合性进行充分解释(如雾霾治理是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子系统功能之间产生耦合,围绕一致性目标形成共同的运行准则,保证协同治理的整体效益最大化)。随后的正文(四、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的现实挑战),作者从“三地府际合作模式仍不成熟,顶层设计仍不具体”“缺乏利益分配机制,协作治理效率不高”“不同主体利益表达机制不畅通,雾霾治理对策共识不足”“雾霾治理系统性与京津冀三地价值多元性之间存在冲突,协作目标难实现”四个方面呈现了目前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的现实问题(各问题中兼带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最后(五、创新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机制的政策建议),作者指出根据雾霾治理和协同治理的契合点在理论上识别出“顶层设计、目标一致性程度、利益分配、信息共享”是支配协同治理系统的序参量,结合现存问题,四类序参量在治理实践中具备表现为“府际协作、成本分担、监督问责和多元主体参与”四项关键性机制,并就此分四点进行“对策建议”。

  综上,就上述三大领域,“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要义是最大限度地统筹政府系统的公共资源以及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以应对公共问题,政府在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设计和安排,以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而从上述列举论文的架构结构来看,不论是借由理论呈现现实问题,还是侧重于解决问题。其中都涉及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协同治理”理论与所要研究的研究主题的契合度,而这恰恰是不少作者在“XX理论下XX实践路径”类论文写作中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需要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