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四种运用方式

时间:2023-09-21 21:03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依靠理论概念指导研究设计及资料收集工作,是保证案例研究成功实施最为重要的策略之一。无论是实施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还是解释性研究,这种理论概念都是十分有用的。

  罗伯特·K殷在《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中认为,理论对案例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下面我们将结合不同的类型的案例研究进行介绍。

  一、在案例研究中,界定将用到的“案例”的性质

  “理论”一词不只包括因果关系。相反,“理论”意味着根据文献、政策问题,或其他实际来源之间的联系对研究步骤进行设计。但并不包含对研究资料是否能够取得、研究的便利程度、后勤保障因素或其他非本质性问题的考虑。恰当运用理论,有助于划定案例研究的边界,得出最有效的设计;同时,理论对之后的归纳结论也是必要的。

  理论性思考在案例研究多个阶段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尤其是在收集到任何资料之前,如何确定这种理论,有时候也是一件难以把握的事情。一个理想的理论绝不是要像社会学里面的“宏大理论”一样正式,它只须为你提供研究所需的蓝图即可,比如说提出一个[假设性]情况,说明某些行为、事件或结构是如何[及为何]发生的。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正处于案例研究对象的选取阶段,那么要确定的这种理论应当是有关案例本身的(本质的,而非逻辑)特性。说清这些案例是如何及为何看似有着特殊性意义,本身即是一项重要的理论陈述的开始。之后,若有需要,可以将这些陈述与相关文献联系起来,这样,甚至也能增加单案例研究的意义。

  再如,如果你正处于研究结果的总结概括阶段,那么,之前确定的这种理论便可以帮助指出最终的结果是如何及为何可与其他相类似情形或条件相联系的。探明这些及其他“如何”及“为何”的问题,能够帮助提升案例研究的价值。

  二、在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时,界定探究的对象

  之所以进行探索性研究可能是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对自己预期的案例研究中的几大主要方面并不确定,比如说,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假设、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收集的途径或者资料分析的方法等,所以,需要对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性调查,确保研究工作的进展能遵循某些探索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详尽的探索工作,细化出先前在宽泛主题范围中识别出来的关键的概念主题/对象,之后,便可以开始采用完整的研究设计、全新的一组信息及资料,进入到真正的案例研究阶段。

  探索性案例研究通常研究者都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所以人们认为这种研究方法太过草率。然而,无可非议的是,这类研究的目的可能就是要通过直接观察某种社会现象的自然状态来发现理论。此外,探索性研究还通常将探索性阶段收集到的资料用作后续案例研究的一部分。这种做法也饱受批评,因为这样自己所做的案例研究,所包含的内容全是自己要找的。因而,应当严禁将这种探索性(试验)痕迹带入到实际的案例研究中,一旦调查完成,就应当将这一阶段视作已结束了。而探索性研究的目的是在一些列探索后,根据所得结果遵循的理论,界定出进一步地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探索性研究是正式研究的前奏,是确立最终问题和对象的基础。

  三、在进行描述性案例研究时,定义什么是完整适当的描述

  通常,研究人员都比较重视对解释性理论构建的指导,而忽视对描述性理论构建的指导。尽管如此,许多案例研究将“描述”作为它们的主要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需要通过某种理论指导确定资料收集的重点。那种“让我们收集一切有关的信息”的传统观点已经不灵了。如果没有描述性理论,研究者在限定范围方面将会遇到很多问题。

  比如,在选择某个案例时,借助理论去证明所选案例的合理性会比毫无根据的主观描述要更具说服力。假如某位学者认为,某个研究问题在调查时就需要遵守这个原则,而我们将其引用过来,那么我们的描述就更有理论性。比如,在对两个案例进行比较时,如果仅是将自己的调查结果描述出来,而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将很难证明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理论是使我们的描述完整、适当、合理的关键。

  四、当进行解释性案例研究时,提出竞争性的理论

  解释性案例研究有两个重要的理论,一是因素理论,二是解释性理论(或称为“如何”及“为何”理论)。因素理论是最为常见的解释性理论之一,无论是解释经济成果(市场因素)、个人行为(心理因素),还是社会现象(社会因素),这种理论范式都是收集一系列的自变量,然后确定其中哪些是与因变量相关程度最高的,由此认定这些自变量和因变量有因果关系。因素理论通常用在定量研究中,为了分析和说明自变量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去使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及方差分析等统计技术。在案例研究中,并不提倡使用这一方法。然而,如果因素理论能够反映案例研究某一主题的认识,那么案例研究者则不可避免地要应用它。许多解释性案例研究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比如,研究如何将高技术公司吸引到新址。因素理论便能能对某公司迁址的所有因素做出一致性解释,说明公司为什么重新选址以及使它们这么做的原因。

  与因素理论相比,解释性理论(“如何”及“为何”理论)更适合解释性案例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事实上,解释性理论越复杂,变量越多,效果越好。这种案例研究分析可利用模式匹配技术。但案例研究主题,不一定总有对应的、可行的解释性理论。所以研究者不能始终运用这一方法。解释的依据主要基于目前有关研究结果应用的文献中提出的三大竞争性理论:知识驱动理论、问题解决理论、以及社会互动理论。

  知识驱动理论:该理论认为,来自于基础研究的观点和发现最终会带来应用研究中的发明或进步,还常会产生商业化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成果利用是一系列遵循“技术推动”过程的线性活动序列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能不断产生可付诸于实际应用的新观点。

  问题解决理论:该理论同样遵循线性顺序。然而,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应用以确定某些个人或组织(而不是研究者自身)希望解决的问题为起点。即使问题表达的不够清晰准确,它也被交与研究者,而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开展必要的研究以识别、检验、评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社会互动理论:该理论不认同线性过程,而是认为在那些研究成果转化率较高的环境中,研究的实施者和使用者总是在交织的专业网络中不断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必局限于任何具体的研究尝试,相反,交流的目的是保证研究者和应用者能了解双方的境况和需求,从而产生一个丰富的“意见市场”。这样的交流活动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研究者可以依据与用户的对话和交流,改变研究重点或早期的研究设计。再如,应用者能规划未来的需要以灵敏地反映研究的最新进展。在这样的情境中,由于不断的交流会使现存的需要与新的研究之间形成较好的匹配,因此,研究成果最终会得以应用。

  上述三种理论为解释性案例研究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首先,它解释了研究结果之所以能运用到实践所需的复杂的事件过程,也解释研究结果之所以未能运用到实践是由于缺乏哪些事件过程。接着,通过对假设的事件过程与实际的事件过程进行模式匹配分析,可以判断在具体的案例中,是否具有这些事件过程。事件过程的复杂性,使有关的证据更容易被识别。其次,三种理论提出的事件过程是互相排斥的,因而,用于支持某一理论的实证证据无法用以支持另一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案例研究的实施是回溯性的,但数据可用来检验这些竞争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