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 1 广西节能

    级别:省级期刊

    周期:季刊

    国内刊号:45-1148/TK

    国内刊号:1004-1230

    点击咨询
  • 2 食品科学

    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CSCD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周期:半月刊

    国内刊号:11-2206/TS

    国内刊号:1002-6630

    点击咨询
  • 3 现代人才

    级别:省级期刊

    周期:双月刊

    国内刊号:

    国内刊号:

    点击咨询
  • 4 理论视野

    级别: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周期:月刊

    国内刊号:11-3953/A

    国内刊号:1008-1747

    点击咨询
  • 5 机车车辆工艺

    级别:国家级期刊

    周期:双月刊

    国内刊号:32-1181/U

    国内刊号:1007-6034

    点击咨询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理论建模的几个步骤

时间:2023-07-30 22:38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经济学论文的理论模型应该怎么去构建?我们把理论模型构建分为四步,本节将就此内容展开如下分享:

  一、选题

  要有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或者说能够构建理论模型的话题,此处不多赘述,重要的是要解释中国现象,解决中国问题。我们需要关注现在中央的一些经济政策的大方向,比如,关注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这是非常重要的。其次,看一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还有官方新出台的规划,国家领导人讲话,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等,这些就是基本的选题导向。如果我们的论文能解决目前国内一些现实的经济问题,那么就会得到期刊编辑的优先考虑。

  二、确定理论框架

  在确定选题之后,需要确定理论框架的理论范畴。如果要研究的是区域经济学的问题,那么我们要去这个学科找相应的理论模型。如果是宏观经济学,就要去该学科分支内找相应的理论模型。

  (一)借用学科内经典假设

  理论模型并不是我们凭空构造出来的,不是说自己设定一个X和Y,就可以构造出来。理论模型最重要的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也就是借鉴别人的模型。我们的模型都是极度抽象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学微观经济学,一开始学的就是“理性人”。人是不是理性的?不学经济的人会说人不是理性的。那么,为什么构建“理性人”假设呢?我们在构建经济学模型的时候,往往要加很多看似跟现实生活有一些差距的假设,这是因为借用这些假设,可以规避审稿人的质疑。比如“理性人”的假设,基本上没有人质疑。因为这么多年以来,主流的经济学家构建模型都是基于“理性人”这个假设。所以借用“理性人”假设来构建效用函数,审稿人是不会说什么的。

  同样地,在每个具体的学科内,假设的差别很大。只有借用学科内成熟或者主流的模型框架,审稿人才不会质疑我们。如果质疑我们,我们可以把系列论文引用一下,跟审稿人说“这个学科的学者一般都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们做这个没有什么问题”。比如说在区域经济学中有个名词,叫“冰山贸易成本”。它假设贸易成本是这样来度量的:一单位的产品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就像一个冰块一样会融化一部分,融化的这一部分就当作贸易成本。它虽然可以描述现实中的某些产品,虽然像电子产品,其实并不符合“冰山贸易成本”这样的假设。但是,“冰山贸易成本”是学科内产生共识性的假设,我们这样做的话,数学处理上比较方便。所以借用“冰山贸易成本”假设,一般没有审稿人会质疑。

  (二)构建微观基础

  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因为并不知道宏观经济变量是怎么来的。现在的这些模型或者说一般均衡模型,是有微观基础的。每一个宏观经济变量,都源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以及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基于每一个个体的选择,最后加总起来形成宏观经济现象。比如说,GDP哪里来的?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进行生产,然后消费者基于效用最大化进行消费,最后大家共同均衡,加总起来就形成了GDP这个指标。

  借鉴理论框架,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成熟的理论框架都是从消费者、生产者这样一步步来的。那么怎么去找微观基础?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比较好的参考资料。就是我们是什么领域的,就去看这个领域的经济学手册。比如,如果我们研究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问题的话,就可以看《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手册中包括几十年来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一些经典理论、经典的模型框架,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三、中国化的假设

  前面两步,选题和确定理论框架,技巧性其实没有那么强,真正有技巧性的东西就是,怎样写一篇适合中国经济学研究者的论文?最重要的就是第三步,中国化的假设。

  我们说要把别人的模型改造成自己的,这样才可以说“我”的模型有一定的贡献。怎么体现“我”的模型跟别人的有区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假设。如果研究中国的经济学问题,增加的假设就是中国化的假设。这也是我们论文的边际贡献。比如说一个学科里成熟的理论模型框架,改动其中一部分,用来解释中国现象、中国问题。怎样增加模型中的这些假设,或者怎样把它中国化呢?比如,我们研究中国问题,就要知道中国的对比对象,可以对比中国跟美国的经济运行规则有什么不同。思考清楚之后,我们把它中国化就比较顺利成章了。如何进行中国化?我们简单总结了四个关注点:

  (一)政策影响下的资源配置变化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中国的经济政策比较多,相对美国来说,国内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会比较大。我们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时候。也就需要关注政策影响下的资源配置变化。比如各种补贴政策,是不是改变了资源配置?另外,户籍制度改变的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劳动力要素流动相对美国来说没有那么容易,成本没那么低。还有土地制度、产业政策、要素价格扭曲等。如果要研究中国问题的话,首先就要考虑在中国有这些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在设定一个区域或者城市经济学模型的时候,美国学者怎么做的呢?美国的学者,很多时候不考虑劳动力从A城市流动到B城市的成本。但是在中国,如果我们不考虑,很可能会被审稿人质疑。因为中国有户籍制度的影响,一个人从A城市到B城市去工作的话,迁移可能会有一个明显的成本,这些成本不是搬家带来的,而是落户成本等。考虑中国化模型的时候,如果不加中国特有政策的影响的话,就不能说这是一个中国化的模型,也不适合用来研究中国问题。

  (二)政府行为的不同

  如果考虑中国问题,尤其是考虑政府行为的话,会发现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很可能跟美国政府是不一样的。因为过去一二十年有大量论文讲了,比如说GDP锦标赛,中国地方政府是以GDP为导向进行一些政策决策,比如说在财政支出领域,政府会想办法扩大GDP等。我们想借鉴美国人构造的模型,会发现他对政府目标的设定并不是以GDP最大化为目标的。如果把他的模型搬到中国来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就得改变政府的目标函数。

  (三)中国地理、文化的特点

  还有一些关注点,比如中国地理、文化的特点。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时候,比如说区域经济学方面,中国的地理特点跟美国完全不同,美国东部、西部都是临海的,但是中国东部临海,西部是内陆地区。尤其是在研究贸易问题的时候,临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贸易条件明显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研究有地理因素影响的问题的时候,不能直接照搬别人模型,要把假设改了。还有一些文化上的特点,当然这类研究会稍微小众一点。比如说儒家文化,会导致人对储蓄的偏好增加,可能一个消费者更倾向于多储蓄等。

  (四)新基建等中国领先领域

  新基建对中国的影响,这个也是很多人研究的。比如说高铁,为什么研究高铁这一块的美国学者比较少呢?是因为美国高铁没有中国发达。比如特高压输电等,在美国或者欧洲这些东西还比较少。所以他们没有在模型中引入相应的一些东西。我们在做中国化假设的时候,需要注意中国跟外国有什么不同。把别人的模型框架引用过来的时候,要在模型中增加一些什么东西,增加一些什么假设,这个是最重要的。

  四、模型求解/解释

  对模型改进后,下一步就是对模型求解。模型求解,主要分为纯理论研究、简约式实证研究、结构式实证研究三类。纯理论研究,没有所谓的数据和实证分析,主要是在福利、影响机制、政策模拟方面挖掘模型价值。大多数研究者会采用简约式实证研究,也就是已经有一个大概数据和实证检验了,想加一个模型。这个时候,模型最重要的是要推导出与实证相匹配的假说。实证要验证X和Y之间的因果关系,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这个模型来说明X和Y确实有因果关系。对于结构式的实证研究,这个目前国内用得比较少,主要是这个模型的机制、结果要与中国数据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