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22:46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论证是通过提出论据和推理来支持或证明一个观点、主张或结论的过程。它是一种逻辑推理手段,旨在使观点更加合理、有说服力,并引导读者接受所提出的主张。论证是一门学问,在论证过程中,也常有因逻辑错误或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而导致论证失败的情况。这种对事实、逻辑或合理性的误解或扭曲,也称之为谬误。在论文写作中如果不能区分谬误还是论证,则对自己的观点以及论文的科学性都会产生影响。安东尼·韦斯顿在《论证是一门学问——如何让你的观点有说服力》一书中,列举了十种典型谬误,在论文写作中应避免这些谬误,提高我们的思维清晰度和逻辑正确性,实现更有效的论证,使论文观点更具说服力。
一、人身攻击
攻击作为信息来源的人,而不是他或她的资格或可信度,也不是他或她实际的论证,是谬误的一种表现。如果假定的权威人士消息不灵通,或者不公正,或者存在很大分歧,那么认定他们不具备权威资格,进而攻击假定权威人士的方式是不合理的。
比如,卡尔·萨根是个无神论者。他认为火星上有生命存在。这不值得相信。
尽管萨根确实参加了有关宗教和科学的公共讨论,但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他在宗教方面的观点影响了他对火星生命的科学判断。应针对论证,而不是针对“人”。
二、诉诸无知
主张某个命题是正确的,只是因为没有人证明它是错误的,这也是一种谬误。比如,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指控某人为共产主义者,当他被要求提供证据时,他说:我在这方面掌握的信息并不多,只是资料中没有任何信息能够证明他与共产党没有联系。这种理由没有任何说服力,无法支撑个人观点。
三、诉诸群众
诉诸群众也是诉诸群体情感,指请求某人与群体保持一致(“每个人都这么做”)。诉诸群众的论证是错误地依靠权威论证的典型例子。他们没有给出任何理由证明“每个人”是如何博学多识、为何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
四、肯定后件
肯定后件指下面这种错误的演绎推理形式:
如果P,那么Q。
Q。
因此,P。
在“如果P,那么Q”这个命题中,P叫做“前件”,Q叫做“后件”。肯定前件式———种逻辑上正确的形式,因为P,所以有了Q。然而,肯定后件(Q),就会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逻辑上不正确的形式。也即,即便前提正确,也不能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
当路面结冰时,邮件来得晚。
邮件来晚了。
因此,路面结冰了。
尽管路面结冰会导致邮件来得晚,但邮件来得晚还可能有其他原因。这种论证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五、否定前件
否定前件指下面这种错误的演绎推理形式:
如果P,那么Q。
非P。
因此,非Q。
在“如果P,那么Q”这个命题中,P叫做“前件”,Q叫做“后件”。否定后件式——一种逻辑上正确的形式。然而,否定前件(P)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逻辑上不正确的形式。即便前提正确,也不能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
当路面结冰时,邮件来得晚。
路面没有结冰。
因此,邮件没有来晚。
尽管路面结冰会导致邮件来得晚,但邮件来得晚还可能有其他原因。这种论证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六、窃取论点
窃取论点是暗中将你的结论用作了前提。比如:
上帝是存在的,因为《圣经》中有记载,而我知道《圣经》是正确的,因为那毕竞是上帝写的!
如果把这个论证按照前提——结论的形式写出来,就应该是:
《圣经》是正确的,因为那是上帝写的。
《圣经》说上帝是存在的。
因此,上帝是存在的。
为了证明《圣经》是正确的,论证者声称是上帝写的《圣经》。但显然,如果上帝写的《圣经》,那么上帝就是存在的。因此这个论证恰好把它试图证明的东西当成了先决条件,。这中论证就是谬误。
七、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与窃取论点类似,,也称为“绕圈子”论证。它指的是在论证过程中使用了需要被证明的论点作为前提或前提之一,从而导致论证的循环性。
具体而言,循环论证的结构如下:
前提A需要通过论证来支持。
然而,用来支持前提A的论据或理由却是基于前提A本身的,而非其他独立的事实或推理。
因此,论证就变成了无限循环,没有提供独立的证据或理由来支持前提A。
这种论证的问题在于,它没有提供一个有力的推理链条来支持论点。虽然结论可能在自身脉络中看似合理,但它没有取得外部的支持或验证,从而不能真正证实其有效性。比如:
你可以期待从WARP News节目中得知事实,因为他们在广播中不停地说“我们不过是给你提供事实罢了”,所以他们说的一定是事实!
认为获取的消息是事实的前提就是WARP News节目所说都是事实。然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该节目所报道的新闻一定是事实,仅是他们自己声称会报道事实,不足以有说服力。这种论证就是提前假定了同样需要被证明的观点也是真实的。
实际写作中循环论证常常会绕一个更大的圈,或许不会这么容易发现漏洞,但他们最终都是把希望证明的结论当成了出发点。在论证中需要反复验证各种论据,避免谬误。
八、复合问题
这种提出问题的方式使人们无论同意还是不同意,都不得不承认你希望证明的另一观点。一个简单的例子:
“你仍然像过去一样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吗?”
无论回答“是”或“不是”,你都承认你过去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一个更复杂的例子是:
“你能否从你的良心而不是你的钱包出发,来为这项事业捐款呢?”
回答“不能”,那么无论你不捐款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你都感到愧疚。回答“能”,无论你捐款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你都感到高尚。如果你想让别人捐款,直接问就行了,越是复杂往往越得不到真实答案。
九、模棱两可
在论证的过程中,将一个词语的某个含义偷换为该词语的另一个含义,这种模棱两可的行为也是谬误。比如:
女性和男性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差别。所以说男女两个性别是不“平等的”,因此法律不应该声称男女平等。
在前提和结论之间,上述论证改变了“平等”一词的含义。说男女生理和心理上不“平等”,这里的“平等”只是“相同”的意思。然而,法律面前的平等并不是指“生理和心理上相同”,而是指“应该拥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如果把“平等”一词的两个不同含义明确区分开,那么重新措辞后,上述论证变成:
女性和男性在生理和心理上是不相同的。因此,女性和男性不应该拥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一旦去掉了模棱两可的地方,我们就能明显发现,该论证的结论不但得不到前提的支持,甚至根本与前提无关。论证中没有给出任何理由证明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意味着不同的权利和机会。
十、假两难推理
把你想到的可能性排除到只剩两个,这两个选择通常彼此截然对立,对于面对这个两难选择的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例如,一个学生的论文中写到:“由于宇宙不可能从无到有地被创造出来,所以它一定是由一个有智慧的生命创造出来的……”。
这个观点或许有正确的一面,但由一个有智慧的生命创造出来是除此之外仅有的一种可能性吗?这个论证忽略了其他可能性。实际上,通常存在其他的可能性,需尝试着寻找更多值得考虑的选择,而不是削减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