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22:28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实地研究者使用无结构的、无既定方向和深度的访谈,这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正式调查研究的访谈。实地访谈包括:提问、倾听、表现出兴趣,以及记录说过的话。
实地访谈是研究者与成员共同的产品。成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洞见、感觉和合作,构成了讨论过程中透露主观意义的基本部分。“访谈员的存在与涉入的形式,不可忽视地影响着受访者的反应,如他如何倾听、关注、鼓励、打断、离题、开始某个话题和结束回答等。”实地研究者可以访谈哪些问题呢?是否可以将其进行归类呢?以及访谈情境是什么呢?
针对以上问题,学者劳伦斯·纽曼在《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一书中,给出了详细解释。
一、实地访谈的三种问题类型
在实地访谈中,实地研究者问三种类型的问题:描述性、结构性和对照性的问题。所有问题都是一起询问的,但是各类问题分别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问得比较频繁。早期阶段,研究者主要问的是描述性的问题。然后研究者逐渐增加询问结构性问题,直到中间阶段、进入分析之后,它们成为问题的主要部分。对照性问题出现于实地研究进入中期之后,而且数量一直增加,到了结束阶段时,这类问题的数量会超过任何其他类型的问题。
(一)描述性问题
研究者问描述性问题的目的是,了解场所背景、获得关于成员的资料。描述性问题可能是关于时间或地点的问题。例如,“洗手间在哪里?”“送信的卡车什么时候会到?”也可能是关于人物与活动的问题:“星期一晚上发生了什么事?”“你叔叔的长相如何?”“开幕仪式中出了什么状况?”也可能是关于物件的问题:“你何时使用军用刀锯?”“在处理紧急漏水的工作中,你会携带哪些工具?”要求受访者举个例子或经历也属于描述性的问题。例如,“你做邮局办事员时有何经历?”描述性的问题也可以询问假设的情况:“如果学生考试时翻书,你会如何处理?”还有一类描述性的问题,问及成员有关这个背景情境的暗语:“你把副警长称做什么?”[回答是“县头”]。
(二)结构性问题
研究者进入田野一段时间,开始分析资料之后,便开始使用结构性问题,尤其是在做主题分析时。询问结构性问题始于研究者将特殊的田野事件、情况和谈话组织成概念类别之后。举例来说,研究者在高速公路上卡车休息餐厅的观察记录显示,餐厅员工非正式地把光顾卡车休息站的顾客做某种分类。经过初步分析之后,研究者构造了一个关于顾客种类的概念类别,然后使用结构性问题请成员确认这些类别。
提出结构性问题的方法是,询问成员某个类别除了研究者指出来的部分之外,是否还包括其他部分。例如,“除了常客、来上厕所的人和拖欠客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顾客吗?”此外,研究者会追问问题来加以求证:“来上厕所的人会吃一份三道菜的晚餐吗?”“拖欠客是你服务的一类顾客吗?”
(三)对照性问题
对照性问题建立在已经被结构性问题验证过的分析之上。当研究者要求成员确认相似性与差异性时,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同一类别的不同部分之间或不同类别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你这里似乎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顾客,我曾听你称呼一些客人为‘常客’,另一些为‘来上厕所的人’。常客与来上厕所的人有何相似之处?”或者问“拖欠客与常客之间的差异是什么?”或问“有两种客人来这儿只是为了上厕所——一家人与单身男子。对于这两类人,你都称为来上厕所的人吗?”
二、实地访谈情境
实地研究者知道在拥挤的餐厅中,要想进行像私人办公室中的谈话,是不可能的。通常访谈是在成员的家中进行,这样成员才会感觉到舒适自在。但这并不总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成员心有旁骛或者那里没有隐私权,研究者通常会移到另一个场所进行访谈(例如,餐厅或大学的办公室)。
访谈的意义受特定情境下,研究者与成员互动的整个过程的影响。例如,研究者会注意到非口头交流(例如,耸肩、手势)增添的意义:
调查者应该留意不会出现在访谈记录上的重要因素,无论这个因素是录像带、录音带还是一组笔记。关于场所背景、参与者、日期时间、正在进行的社交或仪式活动等的详细笔记,应该再加上研究者对互动的知觉体认。(Briggs,1986:104)
三、小结
实地访谈是以一连串的方式发生在一段期间内。研究者从建立友好关系开场,引导谈话,避开评论性的或高敏感性的话题。实地研究者在进行实地访谈时,可以借鉴以上三种问题类型和访谈情境,展开访谈。
下一篇:人文社科类论文撰写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