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历史研究论文选题的三种形式与写作框架

时间:2023-09-23 22:25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近来,在论文(尤其对历史学学科)审改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即有些学员反馈,受自身专业所限,对于研究问题的提出深感乏力,甚至自认为“研究的就是历史史实,哪有什么现实问题,与当下结合更是无从谈起”。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形,囿于思维惯性的可能性很大,我们的基础课程中曾就“知识存量溢出”这一话题涉及到“历史流向现实”,这一“提示”也恰恰能体现出创新性,但二者之间不非充分必要条件,也即创新不见得只此一种。再有,上述学员的逻辑也存在问题,即便受限于专业,也未必然非要结合现实问题,不研究历史那研究什么呢?即便是历史史实也仍然会有问题存在。以下,我们提供三种提出问题的方式并分析其结构框架:

  一、“就事论史”:以某一具体(事物)现象为切入,梳理其来龙去脉

  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中名为《清谈的演变》的论文为例,摘要中,作者既先表明“清谈前后性质不同”,前期的清谈以“经明行修”评议人物,实为取官入仕的捷径,其大权操纵于世家大族之手,而庶族则主张“量才取士”,之后清谈逐步陷入何谓“才性”的纯理论讨论,从用人如何取舍,到政治斗争、制度建设,甚至于社会风气的形成都受其影响,因而最后指出“文章尝试梳理其演变脉络”。

  进入正文,第一部分(标题为)“一、东汉末年的乡闾评议”,显而易见,后续展开内容是对何谓“清谈”的简要介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对“清谈”的介绍并非单纯的背景介绍(如果只侧重于“背景介绍”,那很容易陷入对常识性知识进行梳理的窠臼)。

  

图1

  如上图1(第一部分第一段文字内容)所示,段落首句,作者先将“清谈”的概念内涵进行简要解释,之后第二句紧接着转折到“及后”(当时)的现实问题——“名不副实”,第三句便亮出了“庶族代表人物曹操”的观点(借助引用以史实佐证),最后两句,在陈述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后,又承接上文给出对“曹操选才”的述评。之后(第一部分第二段文字内容)又原引历史史料《三国志》对曹操“唯才是举”的选士方针进行了辩解,认为曹操并非“重才轻德”,其《庚申令》中流露出的观点(价值观)仍是“治国尚德,官吏有功方受赏”。最后一段“由此可见,东汉大足与庶族的德才观,...出现形同水火的言论,时事应对不同而已”,一句话承上启下引出第二部分“二、九品官人法与乡闾评议”。

  图2

  通过图2(第二部分前两段文字表述)来看,“清谈”是经历了波折的,“九品官人制”与之密切相关的。后续(三、四、五、六)四个段落侧重于对“中正官”权力(如何制衡)的讨论,并附带这一制度下对“清谈”的影响,反映出的是党派之争。第二部分最后一段,作者引用“(魏)明帝托孤”的史实点出当时以司马氏为首的大族势力强盛,两党(曹党与司马党)之争,从人物评议中就可见其端倪,由此顺理成章地承接第三部分“三、人物评议与魏末玄风”。进而在该部分的结尾又以人物(名士)的言行于“自然、名教之间相逾越”引出第四部分。就论文三、四两部分的论述内容来看,其中包含了“清谈”涉及“选才”的各家观点,并延伸出“魏晋名士以道家之自然,否定儒家之名教”的“魏末玄风”,但现实却呈现了两面性:一方面曹党名士以自然立说,批判名教抑制人性,意图从文化层面上以高雅超俗之言行取胜司马党奉行的礼教德行;另一方面因仁义道德已深入社会,奉为行为的准则,俗化仍难脱离。由此作者便给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即“四、自然与名教的认同”。

  第五部分“五、晋朝浮诞之风的流弊及对策”,即为“清谈”演变之后所带来的(当时)影响分析及对当时对策的梳理。第六部分“六、东晋清谈的主题及延续”,则是将“影响分析”又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其影响一致延续至南朝。最后“结语”的表述又对上述正文内容做了简要概括“清谈本有向善规过的作用,却被.....,此后清谈进入抽象的议论,脱离现实,甚至以不涉事务为炫耀,误国误民,可为殷鉴”。

  综上,就论文题目《清谈的演变》而言,研究主题即为“清谈”,研究问题则是“清谈的演变”,论述所呈现的内容则呈现了“清谈”演变的历史背景、制约因素、演进过程、造成影响等内容。各部分之间互有衔接,逻辑清晰顺畅。

  二、“证伪新说”:对已有观点提出质疑,予以驳斥并提出新观点

  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中名为《“天行健”及“地势坤”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文为例。

  图3

  作者在摘要中,直接点明“天行健”“地势坤”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给出简要解释,即前者论“君德”,后者论“臣道”,其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下强调的君主制度、宗法制度、等级制度,本质属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需予以正视。随后引言部分简单交代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即很多人误将经典中的糟粕奉为圭臬,以《易传》中的“天行健”“地势坤”堪称典型,并以此为切入展开探讨。

  进入正文,第一部分“一、从‘自强不息’的普遍意义谈起”,第一段中,作者使用近乎于“自我民族志”的表述方式,阐释了“自强不息”的意义,但在最后段落表述中话锋一转直接提出现实问题——如果照搬《易传》对“自强不息”的诠释,盲目弘扬儒家核心价值观,弊端很大,后果严重。换言之,《易传》中所说的“天行健”“地势坤”含有糟粕成分,不能想当然地划归到优秀传统文化中并弘扬于现代社会。

  在第二部分“二、‘天行健’及‘地势坤’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依据”的论述中,作者明确指出根据“天地之道”“阴阳之教”“乾坤之体”,《易传》系统性的论证了君主制度、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必然性、合理性和绝对性。并通过梳理古代经学家、理学家的相关阐释,进一步论证《易传》的“天行健”实为君者的行为规范,“地势坤”则乃臣者的行为规范,进而说当下我们所倡导的“自强不息”不是“儒家”的“天行健”“地势坤”。因为其所体现的尊卑、主从、贵贱与当下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相径庭。

  在推导得出上述观点之后,紧接着第三部分“三、恰当使用古代箴言的一般法则及具体途径”,作者尝试与现实进行勾连,突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做到以下四点:慎择-约举-扬弃-创新。段落结尾处,作者振臂疾呼“一个重大课题依然摆在中国学术界面前,即必须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文明及传统文化”,并痛陈时弊,之所以当下“国学”研究存在严重弊端,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其思想根源。

  综上而言,此篇论文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我们基础课程中提倡的,选题评估的衡量标准之一,即为“有情怀”。但需要注意的是,该篇论文作者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属于我们所说的“大人物”,因此,这一“证伪新说”的方式,不太建议初级阶段(比如硕博生、青年教师)的学员贸然进行仿写。

  三、“分而论之”:使用“比较”密码,围绕同一议题呈现不同观点

  以《古代文明》(2016年4月 第2期 《中国传统学术》栏目)中名为《天下责任与先秦诸子学说的内在差异》的论文为例。

  图4

  摘要中,作者言简意赅,就“天下责任”这一议题,亮明观点,即诸子学说存在内在差异,并分别简要总结了“儒、墨、法”三家的观点。前言中,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分析先秦诸子是如何借助圣王、圣人贤能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统、理解社会责任和处理公共事务”的。虽然“儒、墨、法”三家起点不同,但却都不约而同地关注了“天下责任”由谁承担以及何以承担的问题。

  进入正文一“一、圣王、圣人与天下责任的承担”,即阐释儒家的观点。作者指出先秦儒家认为,唯有圣王出现,并理顺天人之间的秩序,天下才能形成有序的安宁。而先秦儒家学说中,圣王既来自于历史的想象,也来自于学理的建构。作者引用《孟子》《尚书》《荀子》等诸多儒家经典文献,阐明了推行圣王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与圣王之治相辅相成的是“贤臣”的塑造,但基于历史想象与学术构建的圣王论,不能彻底解决现实困境。随后又有“圣人论”,先秦儒家认为圣人以德行教化民众,不仅出自外在礼法的约束,更出自内在德行的自觉,若人皆为尧舜,天下不必通过圣王之治,也会自然形成一个依靠内在自觉所达成的有序的社会形态。

  在论述完儒家的观点之后,正文二“二、尚贤思潮与社会责任的分配”,转而阐释墨家的观点,在儒家的基础上,墨家进一步系统化地提出了选贤任能的方法,以“尚贤”为本,强调在公共社会中的责任分配。墨家认为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即有权必有责,有责就要有所作为。论述中,作者指出墨家所讨论的“尚贤”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假设,(假设)行政官员都是贤良的,所以才能自上而下分派责任,并且在分派后还要规范、监督。墨家还设计了简单的责任分配内容,以求达到乡治、国治的良好局面。即便如此,但墨家似乎过于理想化,虽然对社会责任的分配条理清晰,但“责任履行不当”的情况却被忽视了,由此作者又顺接引出正文三“三、选官与公共责任的实现”,进而递推式地展开对法家的观点论述。

  作者指出法家提倡尚法不尚贤,意在规避人为因素,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建立一个更具可行性的社会秩序。就人才选拔而言,“选官必出于公”。随后,作者分别就先秦法家选官的价值尺度、行使职权时的公共责任及问责制度做了逐一论述,最后又指出其明显不足在于“尽管先秦法家不断强调要以‘法’来求得最大的公平,但‘法’的制定权、监督权与问责的执行权皆出于君王,当公共权力的制定与公共责任的承担出现冲突时,问责制度往往失效。最后结束句,作者给出观点——只要君主制未曾瓦解,根源尚在,就难以在本质上有所改变。

  综上,围绕“天下责任”这一主题,作者分别分析阐释了先秦诸子中“儒、墨、法”三家的观点及实施手段。看似平行的“分版块”论述中,段落衔接上又体现了较为清晰的递进逻辑。论述内容完全对应了论文题目,这种写作框架清晰明了,且相对简单,对于初阶学员来说,不妨视其为一类可参照仿写的优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