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21:45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写论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借鉴已有研究的理论或概念。这些概念或理论对写作者研究的推进具有很大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自己只能按照已有研究的思路进行。那么,如何让自己的研究不落入窠臼,推陈出新呢?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S.贝克尔在其著作《社会学家的窍门:当你做研究时你应该想些什么?》中关于范畴与范畴之外的观点,能够为写作者提供研究切入点的启发。
一、通过大量细节描述质疑成熟的概念
如一般人所说,我们是社会里称职的成年人,有“常识”,知道每个成年人该知道的事。比如我们知道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地方,而医院是用来治病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些,所以在研究时我们也不会质疑众所周知的事。但这些范畴或概念真的是“正常”的吗?是否是我们的刻板印象呢?当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有人会说,“即便它是刻板印象,但它是一个哲学层面的研究难题”,所以很少把概念问题当作想要去解决的实际问题。
这也说明很多学者在研究时经常期待能被提供概念阐释,然后以此阐释写下他们的研究。他们认为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做细节研究,比如透过样本阐释细节的意义,进而对已有研究做些补充,从而达到自己的贡献。但在已有学者眼里,这些研究真的有必要吗?真的是学术研究的贡献吗?这是存疑的,或者说是需要被证明的。
那么如何避免陷入已有研究的范畴不能自拔呢?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大量细节描述。比如作家詹姆斯·阿吉在说明悲惨环境时,写到“墙上,或涂或钉或缝或刻着的装饰品,每一个都摆得开开的,彼此间很不对称。一个小小的八边形框架,用象牙白与黑色的细柳条或秸秆包着,相框的玻璃破了。里面有一张褪色的相机快照,没有填满相框。低落的、灰色的、看起来死气沉沉的土地延绵到深深的地平线后面”,通过这几句话,我们不需要作者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自己就能得出“在这种环境里生活多么悲惨”这一结论,还能得出其他很多东西。这就是大量描述可以达到的效果。这些详实的细节描述,未经概念与理论过滤,所产生的观察结果和既有范畴可能会有出入,这也促使我们去创造贴切的新概念与新范畴,而不必硬套已有研究的概念,从而打破研究的“刻板印象”。
二、通过寻求其他观点质疑权威人士的观点
在任何有等级区分的系统中,最高层的群体成员有权利定义事物真实的方式,参与者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学术研究领域也不例外,不管研究选题具体是何种形式,观点的权威性来源都指向上方。这些权威专家似乎比其他任何人更接近事物的完整图像,而“小人物”作者拥有的信息并不完整,因此他们研究的只是部分,甚至是结果被扭曲的观点。因而,在期刊编辑眼中,权威专家说的故事,本质上都是最可信赖的学术研究发展的描述,等级高的权威专家施加于现实的概念优先于等级低的小人物作者施加的定义。
但作为“小人物”的大多数作者,能接受这种看法吗?比如教育者认为社会学家研究学校问题,应该研究学生,因为是学生不用功才造成问题。假如我们接受这一看法,认为“这些人管理学校,他们一定懂得很多,我们应该接受他们对事实的定义”。显而易见,这样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知道这些权威专家不一定总是知道所有事情,因此在研究中总是会不可避免地漏掉这些人认为不重要的事物。那么我们就会怀疑,其他事物对研究这一问题真的是不重要吗?
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确认你的怀疑是对的,就是寻找“其他观点”——寻找组织中位于其他位置的能给你不同看法的人,寻找其他人搜集的资料而不是权威专家给你的资料。比如如果你研究学校,当然你会从校长、老师及学生那里搜集信息,但是也试着和保安、其他行政人员,以及过去曾在学校工作的人等聊聊。另外针对权威专家忽视的事物,我们也可以通过寻找组织中冲突或不满的方式,来探索它的答案。比如,你可以尝试性地提问“这里有什么事比以前更好或更坏呢?”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同时又不预设个人主观立场。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权威专家所忽视的而又必须引起重视的事物,从而更好地展开研究。
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求更多边缘案例
从可信度层级可以推论,研究者只想去“最好的地方”做研究,一些人或组织会被认为没有研究价值。比如研究医学教育,很多人认为应该去“最好的”医学院调查,这样你才能看出它好在哪里,其他同类型的机构才能效仿你发现好的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水准。但这样的观点预设了教育机构之间存在品质差异。然而,有研究认为,医生念什么学校根本无关紧要,因为五年后执业素养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你在哪里执业,而不是读书的地点。假如你在大城市的医院里执业,工作的时候随时有无数的人监督,执业素养自会得到提高。但倘若你一个人在乡下地方执业,那里没有人知道你在做什么,你的执业素养当然会掉的很快。再如,在对职业的研究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者致力于研究医学与法律职业。虽然其他类型的工作也有大量研究,但医学和法律职业(及其他可称为职业的行业)仍是研究者的偏爱。比如在越轨研究中,触犯某些刑法(通常是穷人犯的法)的犯罪行为,就比商人与中产阶级人士的犯罪行为更可能被研究。
多种原因导致研究者只研究所有实践和行为中的一小部分,而如果要克服研究中的刻板印象,我们就需要研究所有实践和行为,尤其是不被关注的边缘情境。阻止我们这样研究的一个原因,可能来自我们的信念,我们认为某些研究情境“无趣”、没什么值得观察的、很无聊、在理论上也沉闷无趣。或者说,我们从未留意研究情境中发生的所有事,而只选择其中少数几件事物做调查。但这样会让我们的研究平凡无奇,因为研究的大进步就在于学者注意到了前人没有注意的到的问题。
那么如何打破这一困境呢?此处有个窍门是,善用他人的信息。有人会说,如果我们用他人或其他组织的资料,不也是会被那些人忽略遗漏重要的的事情吗?确实会存在这一问题,但是我们没有官方调查局那么多时间、金钱与人力资源,我们无法不依赖他们提供的各种信息。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弥补措施,比如问一问数据从哪里来,是谁收集的,资料的组织性及概念性限制是什么,以及以上所有这些问题对我要用的数据会有什么影响,了解了这些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再进行补充研究。
上一篇:研究方法创新选题思路与范文示例
下一篇:学术论文写作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