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投稿前的四个建议

时间:2023-07-23 21:52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虽然期刊论文看上去只是个人作品,但是它并不仅仅由作者一个人决定:整个专业界决定着学术期刊的规范和惯例,进而影响哪些作品能够发表,而某个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则决定适用于每篇文章的特定条件。然而,有些作者的论文虽然内容不错,但由于对于期刊市场的了解较少,大大降低了自己的录用率。因此,若想成功发表论文,高质量的论文固然重要,此外也要有效选定合适的期刊。帕特里克·邓利维在《博士论文写作技巧》一书中提出投稿前需了解的四件事。

  一、审稿制度

  在学术界,同行评议是最主要的质量保证流程,而这一流程是否处理得当则极大地影响着一个期刊的声望。一流期刊会把稿件发送给四位不同的资深审稿人,之后由编辑根据其中三个人的评论来决定是否录用该稿件——这是很难满足的苛刻要求,但是能够确保有专业界的资深人士参与审稿。在各个学科中,随着期刊等级的降低,发表要求也会逐步降低。声望相对较低的期刊也许只会请两或三位外界审稿人参加评审,如果有两个人同意录用稿件,那么稿件就会被发表。由于审稿人并没有薪酬,因此不太著名的期刊可能无法吸引同样资深的人士来评议文章。

  在大部分学科中,位于等级底层的期刊大多没有适当的独立审稿制度,这些期刊主要作为学科内某个学派“参考圈子”的喉舌。同样,比较“意识化”的期刊会一门心思地宣传某个特定观点:它们从不发表具有不同立场的批判性作品。有些期刊只在编辑团队内部进行评议,或者由编辑“操纵”谁来写评议意见,以便从审稿人那里获得对他们期望录用作品的积极评价。那些急切想用稿件来充数或者不择手段来支撑对某观点或分科的兴趣的期刊则更是如此。但是这种普遍的模式也有例外,在许多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学科中,仍然有许多著名且发行量较大的期刊不采用专业标准的同行评议制度。

  除了审稿人的数量不同,进行期刊评议的条件也有很大差异。一流的期刊大多采用“双盲”审稿制,即在论文到达审稿人之前去掉任何有关作者的信息,然后由审稿人撰写匿名评论,之后再将评论反馈给作者本人。为了符合双盲制的要求,你通常需要在提交的论文中准备两个标题页。第一个标题页上列出所有作者的名字、作者所属大学以及其他识别信息,比如谢辞等。在将论文发送给审稿人之前,期刊会去掉这一页并保留第二个标题页。第二个标题页上则只显示文章的标题,没有任何有关作者的信息。双盲制旨在保护新生作者,防止这些作者由于无名而被拒稿,使他们与知名作者位于同一起跑线上。此外,双盲制也是为了避免学术人士对审稿人施加影响并因此产生敌对情绪,以防止审稿人不由自主地“偏袒”作者。同时,匿名评论制能够确保审稿人敞开心扉,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不用担心负面评论会在将来产生不利的专业后果。有些期刊现在采用“单盲”审稿制,即审稿人知道作者是谁并进行匿名评论。最后一种方法是“开放”式审稿制,即审稿人知道作者是谁,作者也知道谁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论。有些编辑认为双盲审稿制不实用,因为经验丰富的审稿人大多可以通过参考文献推断出作者是谁。同时,由于审稿人和作者均为匿名状态,审稿人便可以不负责任地大肆批判或否定某作品。但是大部分专业协会期刊仍然坚持采用双盲制,依笔者的观点,这种制度对新生作者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引用系数

  每年,ISI Web of Knowledge文献计量体系都会统计其索引的期刊中所发表的文章在该体系所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类期刊中被引用的次数。Web of Knowledge平台收录的期刊更多倾向于美国期刊和英语期刊,在法律等个别领域较不均衡,比如没有能够收录大部分英国或其他海外期刊。尽管存在这些局限性,但是正如在其他行业中一样,人们大多认为部分或不充分的数据总比没有数据好得多。每个认真搞研究的学者都希望自己被关注,而由于没有更好的衡量方法,Web ofKnowledge统计的引用系数就会极大地影响学术“明星”们的投稿选择。此外,这些统计结果也是各个期刊衡量其与竞争对手业绩好坏的重要途径。

  尽管人们精心设计了诸多体系来筛选和改进学术论文,但是当前的种种迹象都表明,处于中游水平的期刊文章在发表之后的五年内基本无人引用,而很少有文章在五年之后仍能被引用。在主要的文献计量分析体系中(比如ISI索引),大部分学科的先进优秀期刊都拥有大于或接近1的影响系数,即这些期刊中发表的每篇文章在五年之内平均至少被该分析体系所含期刊中的其他文章引用过1次,而平均引用系数大于0.5的期刊也属于较优秀的期刊。许多著名期刊的引用系数都小于0.25,也就是说,这些期刊中的文章被其他文章引用的几率要低于1/4。

  三、发行量和期刊种类

  你的作品被他人发现的几率部分取决于有多少人能够阅读刊登你作品的期刊。发行量较大的期刊大多是各个学科中创办时间较长的期刊,这些期刊在很久以前就打入了世界各地的著名图书馆。从某种程度上说,们可以依靠长期订阅和图书管理员对期刊持续性的关注而规避当前的市场竞争。它们大部分是“综合性”期刊,肩负着涵盖整个学科知识的责任,那些由著名专业协会主办发行的期刊尤其如此。

  相比之下,大部分新近(过去30年)创办的期刊都是更有市场针对性和特定编辑目的的专业期刊。对于许多新办期刊、专业期刊(甚至一些成立长达十年之久的专业期刊),实际发行量能用位数最多用较小的百位数来计算。20世纪90年代末期,学术市场开始萎缩。从那以后,商业出版社就开始不断发行新的专业期刊。由于这类期刊的发行量非常小,所以向它们投稿的学术人士就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基本上很少有人会阅读这类期刊。从长远来看,发行量较小的新办期刊很可能会中途夭折,从而使其中收录的材料变得难以查阅。

  四、时间间隔

  期刊发表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游戏。首先,编辑会把你的论文发送给一定数量的审稿人。在做出答复之前,审稿人要对你的作品进行一段时间的评议。即使是效率较高的期刊,评议通常也需要6周到3个月的时间。在许多领域,评议甚至长达4到6个月。这是因为那些谨小慎微的编辑们希望搜集足够的评论以做出决定,而这通常比搜集单一的评议意见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接下来,期刊编辑会仔细阅读经过评议的稿件,然后根据审稿人的评论和打分来决定如何答复作者,这一过程通常要花费几个星期或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你的文章无需实质性修改就被期刊录用,那么它就可以进入待发表作品的行列了。一篇文章从被录用到在期刊中发表大多需要至少6个月的时间,而平均则需要大约12个月的时间。一些著名的期刊还会在年度报告中公布文章发表数据,并将报告放在网站上或刊登在期刊里面。现在,大多数著名期刊都会提供文章被录用的时间,有些还会详细指出编辑过程所花费的时间。

  这里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不愿意承担风险,期刊的编辑和出版商通常会保证一定数量的录用文章“储备”,以防止期刊稿源不足。有些编辑录用的文章太多,以至于一些文章无法顺利发表并造成积压。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一些顶尖期刊的编辑会把文章从录用到出版的时间拖长至30个月甚至36月。这种现象极大地讽刺了期刊的功能,即向学术专业界提供快速、生动和即时的反馈。而在另一个极端,一些勉强糊口的期刊只能通过编辑灵活的思维和敏锐的反应来过活,有的甚至要去各个会议上搜刮论文。对于这些期刊来说,下一期的稿件可能还没有着落。如果你的文章来得正是时候,那么编辑当然会求之不得,并且会很快发表你的文章。对你而言这似乎是件好事,但前提是这家期刊拥有较大的发行量,而且尽管稿源短缺,也仍然能维持较好的质量和信誉。

  小结

  发表论文是研究者进入学术思想圈子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投稿成功率,各位作者需做到知己知彼,也即了解本学科期刊市场的审稿制度、引用系数、发行量和期刊种类(二者密切相关)以及从首次提交论文到最终出版论文的时间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