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 1 中国全科医学

    级别:中文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周期:旬刊

    国内刊号:13-1222/R

    国内刊号:1007-9572

    点击咨询
  • 2 经济管理

    级别:南大核心期刊

    周期:月刊

    国内刊号:11-1047/F

    国内刊号:1002-5766

    点击咨询
  • 3 化学教育

    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周期:半月刊

    国内刊号:11-1923/O6

    国内刊号:1003-3807

    点击咨询
  • 4 财会通讯

    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周期:旬刊

    国内刊号:42-1103/F

    国内刊号:1002-8072

    点击咨询
  • 5 贵州科学

    级别:省级期刊

    周期:双月刊

    国内刊号:52-1076/N

    国内刊号:1003-6563

    点击咨询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写作理论视角提出的几种方式

时间:2023-08-16 13:42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撰写论文特别是写思辨论文时,往往需要交代理论视角,从而体现自己的论文与已有研究的显著区别。不过,很多作者并不擅长在论文中有序推导自己的理论视角。为此,我们围绕CSSCI期刊《江苏高教》已刊发的部分论文,归纳总结出论文中“理论视角”提出的5种方式,供大家参考。之所以选择《江苏高教》,是因为该期刊经常刊发使用“理论视角”的相关论文,便于就“理论视角的提出”进行归纳总结。

  一、研究主题/问题属性+专业理论

  这里“属性”,指的是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自身的描述性性质或特征。一方面,因为存在上述性质或特征,所以该研究主题/问题才得以成为对应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另一方面,正因为相关的性质或特征与研究主题/问题形影相随、无法抽离,才使得这些性质或特征所带来的那些有待解决的方面,成为论文研究问题的一个来源。与此同时,正因为它们形影相随、长期共存,所以带有某种普遍性。从进化的角度说,对于普遍性的对象,人们往往不会袖手旁观,现实中往往已经存在与之对应、有助于回答研究问题的相关理论。因此我们可以从研究主题/问题的属性出发,不断逼近论文所适用的专业理论。

  比如,《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持续竞争力的形成路径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视角》一文。从题目上看,其研究主题是“高职院校专业群竞争力”,这一主题有何独特属性?首先,在职教改革持续加速的大背景下,首轮“双高”专业群建设考核评价机制仍处于探索中,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难以建立却易于消失。因此,“专业群竞争力”的一个属性就是“能力”。其次,从“竞争”的普遍性角度看,没有可以永远持续存在的竞争优势,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不断探索新的优势。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探索新的优势,其实就是在强调竞争力的“动态”属性。据此,可以考虑把“动态理论”作为论文的理论视角。

  二、研究缘起+研究问题本质+本体根源+专业理论

  “研究缘起”说的是,论文为什么要研究该问题。“研究问题本质”和“本体根源”说的是,研究问题之所以成为研究问题,是因为其内部存在某个核心变量。找出这个核心变量后,从本体论层面澄清该核心变量与研究问题的具体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在围绕“核心变量”确定与之相关的专业理论。一般来说,适用的专业理论在名称上可能与核心变量存在字词表述上的交集。即便字面上没有明显交集,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从其内涵上寻找对应的专业理论。

  比如,《高师院校学科教育教师的专业自我探析——基于米德自我理论的视角》一文,研究的是“高师院校学科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上述问题,从字面上看,有“高师院校”“学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几个关键词。因此在实际推导专业理论之前,作者首先围绕上述关键词,推导研究问题的缘起。前言第一句“要培养专业的教师,必须有专业的教师教育者”,这句话解释的是为什么研究师范院校的教师。“学科教育教师是……师范生专业成长最直接的陪伴者、示范者和引领者。……近些年来,对教师质量和职前教师培养质量的关注,使得学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成为备受关注的显性问题”,这几句解释的是为什么要研究学科教育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解释完研究缘起,作者在前言第二段又说“自我是……。教师的自我是……。在现代社会分工的逻辑下,……,专业自我是教师在履职尽责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的界定。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专业自我的形成与发展”。这几句介绍的是“高师院校学科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问题的本质。作者此处使用了“自我-教师自我-专业自我-教师专业发展与专业自我”的推导逻辑,并交代了其中的核心变量“自我”。之后,作者提到“从本体论层面看,学科教育教师专业自我的模糊和迷失是造成这个群体发展困境的深层次根源”,这就把研究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和核心变量“自我”的逻辑关系讲清楚了。既然研究问题的本体根源在于“自我”,那就需要寻找与“自我”有关的专业理论,于是作者选用了米德的自我理论作为论文的的理论视角。

  三、已有研究局限+研究主题/问题属性+专业理论

  这一写法,就是先交代已有研究的局限,尤其是研究视角层面的不足。之后,从研究主题的属性出发,寻找与其属性相关的、有助于克服已有视角局限的专业理论。在介绍“研究主题/问题属性+专业理论”时,我们曾提到:研究主题/问题与其属性长期共存,“长期共存”意味着时间存续上具有普遍性。而它们的长期存在,必然衍生了一定的对立物,比如渴望“解决”它们的特定理论。顺着这样的思考逻辑,我们就可以围绕“已有研究局限+研究主题/问题属性”,一步步推导出自己所需要的专业理论。

  比如,《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一文,研究的是“高校课程思政”。按照论文作者的描述,已有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而对中观层面的把握和分析还不充分。因此,论文如果从“中观层面”开展研究,就可能有所创新。顺着上述逻辑,我们就需要思考“高校课程思政”的什么属性跟“中观”相关。

  如果说“宏观”是指高校课程思政的国家政策层面,“微观”是指课程本身,那么“中观”应当是架起“宏观政策”与“微观课程”的人。而“课程思政关涉多个能动体,作为教育受动方的大学生群体在接受课程思政教育时会涉及理性认知、情感行为及能力养成等复杂过程;作为教育施动方的组织体系又会涉及制度、结构及利益等复杂关系”,“多个能动体”和“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就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属性。顺着高校课程思政的上述属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师生之间乃至师生与组织、社会系统之间,结成了一张巨大的网,他们都是特定网络中的一个固定节点。由此,我们可以围绕“人”“网络”去寻找相关理论,最终得到论文实际使用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四、冲突+已有研究局限+对立面批判的专业理论

  这一写法其实是第三种写法的升级,它同样基于已有研究局限去推导论文所需要的专业理论。所不同的是,本条写法更强调问题的冲突性以及专业理论的对立性。也即,现实中存在一个冲突的现象需要研究,但已有研究所使用的理论视角,没有完全正视上述现象的冲突性,而存在一些遗留问题,因而需要使用与之相对的理论视角,对其展开批判性的深入研究。

  比如,《加速时代、时间规训与博士生学术异化——基于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分析框架》一文,研究的是博士生的培养问题。尽管学界普遍认为“博士生教育不在于培养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者和应用实践者,而要努力造就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卓越人才。此目标决定着培养过程不应短期功利、追求速成,而需为博士生提供在某一领域进行沉浸式思考的“慢时间场域”,但现实情况是,“不发表就出局”促使博士生培养进入“加速”状态,并滋生出学术剽窃、买卖论文、数据造假等学术异化行为。这就出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因而需要对博士生培养的“加速”问题展开批判。

  另外,尽管已有研究从“时间”角度切入博士生学术成长问题,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问题的冲突性,特别是时间带来的规训力量对博士生学术异化的影响。因此,需要引入批判“加速”方面的专业理论,为博士生学术本真复归提供理论支撑。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领军人物罗萨(Hartmut Rosa)曾提出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因此论文可以引入该理论。

  五、现实困境+上层概念的经典理论

  这一写法,就是基于现实中存在的具体困境,找到研究主题对应的上层概念的经典理论作为理论视角。所找到的理论之所以叫“经典理论”,是因为该理论已经被证明,可以有效回应普遍意义上的特定类型的各类问题。也即,具体到特定学科的现实困境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但是抽离学科属性,这些“现实困境”往往可以归类到某个大类概念上。对于这些大类概念所指向的普遍困境,学界早已存在一些可以作为问题回应的经典理论。当然,“经典理论”的“经典”部分往往是指基本原理。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经典理论自身也会不断修订完善,甚至有的经典理论被具体国家引入后,在该国也会产生本土化的相关理论。这为我们基于本国的具体实际、本学科的实际问题去寻找相关理论,提供了更多方便。

  比如,《高校大学生突发性舆情事件应对机制与策略研究——基于沉默螺旋理论的分析》一文,研究的是“高校大学生突发性舆情事件应对机制”。长期以来,高校舆情的有效应对一直是一个难题。而“高校大学生突发性舆情事件”虽然针对的是高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归根结底它是“舆情应对”的其中一种。因此,研究“高校大学生突发性舆情事件应对机制”,完全可以借用一般性的“舆情分析”理论。目前,舆情事件分析的常用理论有沉默螺旋理论。因此,研究高校大学生突发性舆情事件应对机制”,也可以引入该理论。

  再如,《推拉理论视域下高校人才流动困境及其治理路径》一文,研究的是“高校人才流动”。“高校人才流动”属于“人才流动”的一种。关于“人才流动”,常用的理论有勒温的场论、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和库克曲线等。但这些理论,只是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而“高校人才流动”的研究重点,不在于论证人才流动的必要性,而在于回应人才的合理流动,以实现高校人才流动的良性治理。这时,我们就不能仅仅把“高校人才流动”视为“人才流动”的一种,而需要继续围绕研究主题提升概念层级,把它视为“人口流动”的一种具体表现。推拉理论,是人口流动的经典理论之一。现代推拉理论在其理论本土化后,能够较好地契合我国国情,为“高校人才流动困境”这一问题提供适切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纾解思路。

  六、小节

  以上就是我们归纳总结的论文中“理论视角”提出的5种方式。当然前文所呈现的范文,其前言在推导理论视角时,似乎有的没有交代文献批评。这是因为,当我们强调论文的“理论视角”时,其实就是在说,论文所使用的理论视角不同于以往的理论视角,它本身就是创新的。而且,前文所列举的具体推导方式比如第一条和第二条,虽然没有提“文献批评”,但都提到了“研究主题/问题属性”,也就是从问题的“根儿”上进行追问和分析。这样的思考方式,本身就已经比那些浮在浅表思考问题的写法更深入了一步。上述操作所得到的理论视角,从创新概率上说,也就优于已有研究所用的那些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