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21:49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众所周知,国内作者发C刊的需求增长远远高于C刊数量及版面的增长,导致国内C刊发表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作者将目光转向国外,希望通过国外期刊实现论文发表。但是,如果按照国内期刊的选题思路去写国外论文,或者直接把国内投稿不中的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接着往国外投,结果很可能依然不中。那么,国外期刊选题与国内期刊有何差异?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发SSCI期刊?本文围绕CSSCI期刊《教育研究》以及SSCI期刊《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Educational Review》2020年至今刊登的500条论文选题,做出分析,归纳总结出国外期刊选题与国内期刊的具体差异。
之所以围绕教育学的核心期刊展开分析,是因为教育学期刊关注教师、教育与教学问题,不管本文的读者身处哪一学科领域,不管是在职教师还是在读硕博,上述期刊所刊登的论文选题都十分贴近读者的生活现实,便于读者理解本文对上述期刊的选题分析,从而获得一定的工作或学业启示。之所以选择《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Educational Review》这两本SSCI期刊,是因为它们刊登了相当数量的中国作者的论文,便于本文将这些作者的选题与CSSCI期刊《教育研究》刊登的论文选题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本文得到国外期刊选题思路与国内期刊的三个差异。
一、意义层次的表达:“世界意义”与“国内意义”
意义层次的表达,是国外期刊选题与国内期刊选题的重要区别。具体来说,就是国外期刊选题会毫无遮掩地表达选题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即问题的世界普遍性;而国内期刊选题一般不会刻意表达“世界意义”,更多时候只是围绕“国内问题”就事论事,强调选题的国内意义。比如《我国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及治理》一文,研究的是我国高等学校师生关系呈现的时代特点和文化特色。该文没有张扬研究“师生关系”有什么世界意义,仅仅提到“培育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高等学校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再如,“时间焦虑”是世界学术界存在的普遍问题,但是《大学教师的时间焦虑与学术治理》一文同样没有突出选题的“世界意义”,仅仅围绕“中国大学教师”探讨了时间焦虑的成因和对策。
接下来,我们重点介绍国外期刊论文选题“世界意义”的表达。由于本文是在“中国作者发表国外期刊”这一语境下讨论选题,因此,这里只列举跟“中国”相关的国外选题思路。在“世界意义”的表达上,国外期刊论文选题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一)特定时代潮流下的中国差距
这一类选题指的是,某一现象是世界发展的方向或时代潮流,但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对落后,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里的“世界意义”,体现在选题研究的是特定的世界潮流,研究的是各国的共同发展方向,以及后发国家解决此类问题所具有的紧迫性。比如,《Global education in rural region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basic education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一文,聚焦中国农村的“全球教育”,揭示中国教师对全球教育的看法和方法,以解决西方话语中的差距。
(二)聚焦“中国”研究世界问题
与上一类选题相比,这类选题虽然也聚焦到“中国”,但并不是因为“落后”而聚焦中国,更多时候,可能只是因为论文作者更容易拿到“中国数据”,而围绕“中国”探讨世界性问题。比如,新冠疫情爆发,许多国家的大学停课,大学生在线学习成为普遍现象。《The effects of technostress,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ICT competence on learning burnout during COVID-19: a moderated mediation examination》一文,就对中国 72 所大学的 801 名国内学生展开调查,探讨了疫情的不确定性、技术压力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三)世界普遍问题与中国贡献/中国特色
这类选题同样强调“世界意义”。这里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在选题研究的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突出了中国在上述普遍问题中的积极作为,从而让“中国行动”也具有了世界意义。中国在世界普遍问题中的积极作为,又分为“中国贡献”和“中国特色”。“中国贡献”和“中国特色”的区别是,前者在世界普遍问题上谋求“最大共识”,后者在世界普遍问题上“求同存异”。
在(二)中,我们曾提到“新冠疫情,让在线学习成为各国大学的普遍现象”,这就是一个世界普遍性问题。论文《Emergency online education policy and public response during the pandemic of COVID-19 in China》基于上述普遍问题,进一步研究“中国在2020年初,何以通过政策调整成功实施全国中小学在线教育”。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信息技术的出现并不早。作为一个在疫情初期受到严重影响的国家,中国经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发展了全国性的在线教育。这就是“中国贡献”。再如,每个国家都需要发展自己的奥林匹克教育,在学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是任何奥运会主办国的要求。但是,主办国的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应该是什么样子或如何实施,并没有严格的要求。《Olympic education: a critical ethnography of two Chinese primary schools》一文,使用民族志方法探索了2022年冬奥会北京两所小学的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实施策略,给出了相应的“中国方案”。这也是围绕“中国贡献”做国外期刊选题。
再说“中国特色”。“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过,尽管官方对“新时代”做了大量阐述,但是社会大众,比如中国大学生如何看待官方所宣传的“新时代”,这就是《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maginaries of China in “the New Era”》一文选题的初衷。需要注意的是,围绕“中国特色”做选题,并不是任何中国境内的事物,都可以纳入到国外期刊选题中。尽管“新时代”带有中国特色,但它并不是孤立于世界文明的边缘主张。上述选题之所以国外期刊接收,是因为它以“新时代”反思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一世界普遍性问题。
(四)国外事物在中国
“国外事物在中国”这类选题,其实是前几类选题的综合。比如,“在中国”意味着要“聚焦中国”;“国外事物”和“在中国”连在一起,则表示“国外事物进入中国后,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新样态”,这其实就是中国贡献或中国特色。当然,也有一些国外普遍存在的事物进入中国后,可能水土不服,在中国呈现出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或表现出一定的差距。这样的问题也可以作为国外期刊选题。
比如,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外合作大学在中国成立。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大学的管理风格、校园文化,不同于中国国内的学校。中国学生在此类大学就读,如何顺利适应学校的管理风格校园文化,更好地完成由高中生到中外合作大学在读生的过渡?处于上述过渡期的中国学生,可以发挥哪些能动性?《How Chinese students manage their transition to higher education effectively: student initiative at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universities》围绕上述问题,为中国学生和中外合作大学提出了加强学生能动性和促进学生过渡的相关建议。
相比之下,同样是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内期刊选题更多时候只是围绕“本国”就事论事,即便提到国外,也只是作为问题背景,问题本身仍然控制在“国内”。比如《来华留学课程思政:基于学科交叉的统整建构》,该选题更多探讨来华留学课程思政的内容构建,而没有直接对“来华留学生”这一域外因素提要求。
(五)国外境内的中国元素
这类选题有两个要求——一是聚焦“国外”,二是研究当地的中国元素。这里的“中国元素”可以是出现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事物,也可以是在国外生活工作学习的中国人。由于中国事物、中国人出现在异国他乡,也就与所在国度的人和事发生联系,成为当地日常的一部分。比如,去国外留学早已不是罕见的事情,但是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到英国留学,而且喜欢读英国教学硕士?面对庞大的中国留学群体,英国高等教育机构要何去何从?中国国内的硕士教育又该如何看待、应对上述变化?《Determinants of Chinese students’ increasing pursuit of UK’s taught master degree under the third wav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mobility》基于上述问题,探讨了中国当代学生赴英留学的内在决策过程,为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国学生的出国留学提供了启示。
再如,伴随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全球兴起“汉语热”,不少国家开始编写自己的汉语教材。《The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speaking groups in US-produced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s》一文,就对“美版汉语教材”展开研究。这里的“国外”是指美国,“中国元素”是指“汉语教材”。外语教科书不仅帮助语言学习者发展语言技能和知识,而且重塑着他们的文化身份。上述选题借鉴批判性课程研究的理论,探讨了两套美国制作的、面向美国本土大学汉语学习者的教科书的文化表征,如文化表征的分布、文化内容的选择以及包含和排除的编辑策略,从而为更多国家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启示。
二、比较对象的选择:“横向比较,追求中国溢出”与“纵横比较,获取中外知识”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期刊论文选题也不例外。中国与外国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人发表国外期刊论文,本身就处于“跨文化”语境中,“比较”是期刊论文选题的应有之义。在比较的对象、比较的目的上,国外期刊选题与国内期刊选题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国外期刊选题可能比较中外,也可能只比较中国内部的两个对象,但不管选择什么对象进行比较,一般情况下只做横向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中国知识(不一定是学习中国)。相比之下,国内期刊选题为了获取国外启示,既可能做中外横向比较,也可能做中外纵向对比,还可能在中国内部做纵向比较,以便深入了解中国问题。
比如,《Meeting the needs of highly able readers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 teachers’ perceptions in China and Scotland》一文,针对“小学课堂高阅读能力的学生”,探究中国和苏格兰小学的天才教育实践,以及两国任课教师对天才学生的看法,最终得到两国教师的共识和分歧。再如,《Parents or teachers: whose guidance matters more in students’ alignment of educational plan and achieve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wan and Hong Kong》一文,针对“家长或老师,谁的指导对学生的教育计划和成就的一致性更重要”这一问题,对中国台湾和香港进行比较。比较对象都是中国的城市,比较的目的并非阐述中国对国外的启示,更多的是借中国两地所具有的典型性做比较研究,以便彰显上述问题的世界普遍意义。
除了比较中国和外国、比较中国的不同地区,国外期刊选题有时也比较中国历史特定时期同时存在的两个范畴。比如,《Reconfiguring China: an analysis of history textbook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虽然标题上未出现“比较”,但它实际是针对民国时期所存在的“民族主义”和“多民族认同”,对当时教科书里的相关表述做比较,从而澄清汉民族主义和中国的多民族在教科书中是如何演变的。
相比之下,国内期刊选题在“比较”层面要复杂一些。比如,“国外启示类”选题一般不直接深入论述中外比较的过程,而着重写国外经验以及对中国的启示。像《高等学校科研诚信问责制机理与构建——基于案例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以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为案例,详细探讨了该校的科研诚信问责制,最后指出我国要怎么做。这其实是在间接的做中外横向比较,即“在同时期问题的多个维度上,我国均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所以要借鉴对方的经验”。再如,《朝向生命共生:儒家师生之“乐”教育学解读》这个选题,其实是从纵向角度,比较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师生关系。也即,儒家师生之“乐”表征了一种朝向生命共生的师生关系形态。上述师生关系如此和谐,跟当代层出不穷的师生矛盾形成对照,后者显然需要学习古代中国的师生关系。
除此之外,国内期刊选题的“纵向比较”,还包括中外纵向比较以及单一对象的历史变化。前者如《“好的书写”即教育技术伦理:苏格拉底文字观及其当代意蕴》,其选题立意是苏格拉底文字观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早有关媒介的教育哲思,相关研究为网络媒介时代教育变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后者如《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转向:类型教育的视角》,该选题研究的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基本完成历史使命后,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正在出现,即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教育。通过比较,加深了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
三、单一群体的写作:“偏爱弱势群体”与“群体积极向上”
上文提到,国外期刊选题很多时候涉及“跨文化”,需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个对象展开比较。不过,国外期刊有时也针对“单一群体”进行选题。在“单一群体”层面,国内外期刊选题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国外期刊选题善于挖掘特定群体的细微之处,有时偏爱弱势群体,并不回避负面结果。相比之下,国内期刊选题对“弱势群体”和“负面结果”的处理要更加谨慎,更多强调特定群体积极向上的一面,并对相关群体提出发展要求和期望。
比如,《Explori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s as they engage in online learning during a pandemic》一文,探讨了中国大学生在疫情期间进行在线学习时的情绪问题,关注到学生的情绪表现变化,提出关心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情绪健康。该选题没有冷冰冰地从技术层面,比如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技巧等研究在线学习的效果,而是从学生的情绪角度研究在线学习,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Research The draw of hometown: understanding rural teachers’ mobility in Southwest China》一文,同样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关注到了个人利益诉求。该选题没有一味强调“个人牺牲和人生奉献”,而是把“教师返回家乡任教的选择”与“为家人和社区带来荣耀和利益”联系在一起,认识到他们将家庭和社区考虑在内的倾向与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或人格意识有着内在的联系,提出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招聘和留住教师时,应考虑教师个体的情感依恋和身份构建。再如,《Capacity or money? Why students choose to drop out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rural northeast China》一文,对“中国东北农村学生选择从初中辍学的原因”做出了澄清,得出与官方不同的结论。即官方将高辍学率归咎于学生“厌学”,但这项研究表明,鉴于国内教育体系的激烈竞争和农村居民的不利条件,对于处于弱势的农村家庭来说,辍学似乎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再来看国内期刊选题。先看第一个,《穿梭于学校内外——民族志与教育不平等研究》。这个选题其实在研究“教育不平等”,但是作者没有直接研究中国的教育不平等的情况如何,而是选择聚焦到“教育不平等”的民族志方法做综述研究,强调学校民族志对于阐释教育不平等的内在机制所具有的的价值和作用。当然,这样处理也更保险。第二个选题,《为什么上大学——乡村学生“离土”选择的教育发生考察》。选题探讨的是“上大学”在教育时间线上如何影响乡村学生的“离土”选择。作者的选题立场是,一方面肯定学生的“离土”选择,另一方面又希望对“离土”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性调试。也即,作者更多从教育者角度对问题做出阐述,而没有涉及学生本人对“返回家乡,回归农村”持什么立场,体现出一定的人文缺憾。
当然,除了少量选题涉及弱势群体,国内期刊选题针对“特定群体”展开研究时,更多时候是选择社会地位较高、不那么弱势的群体来写,并在选题中表达出对相关群体的发展要求。比如,《论教师的教育生活》和《立德树人:师德的养成之道》,分别强调了教师是教育生活的第一责任人,避免陷入物质至上、人性迷失的危机,以及教师要高扬本真自我的德性价值,涵养自身的知识之道、人生之道和价值之道。这些都是对教师群体所提出的发展要求。再如,《一位乡村塾师的前行与回归——<刘绍宽日记>阅读札记》。从题目的字面意思看,作者视乎是在关注“乡村教师”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但实际上是借“浙南乡村塾师刘绍宽在艰苦岁月中,奋发向上,实现了从塾师向教师的华丽转身”,暗示当代乡村教师要学习刘绍宽,自觉追求事业进步。
小结
国外期刊选题强调“世界意义”,注重中国知识向国外溢出,善于挖掘特定群体的细微之处,有时偏爱弱势群体,并不回避负面结果。相比之下,国内期刊选题更强调“国内意义”,注重中国本土知识的挖掘以及国外对中国的启示,对特定群体的研究突出“正能量”。虽然国内期刊和国外期刊体现出一定的选题差异,但不能据此认为二者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它们诞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各自的办刊宗旨和读者群体。论文作者需要做的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保持“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努力适应国内外不同期刊的选题要求。
上一篇:学术论文写作的三个套路
下一篇:论文写作技巧让你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