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期刊论文万能写作框架

时间:2023-07-16 21:52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很多作者在自身无法确定选题时,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选题,例如通过相关课题的申报指南、期刊征稿信息等获取准确有价值的选题,但这种“嗟来之食”除了带来不需自己费心费力钻营选题和免于选题是否有价值的担忧的好处之外,同样可能面临新的难处:无法较好地理解选题,导致对如何开展研究一筹莫展。也就是说,围绕选题的框架思路是不明晰的。当然,也有作者经过一番刻苦钻研之后,确实找到了研究该选题的框架思路,从而顺利地开展写作,但是写出来的文章总觉得或是因框架思路过于简单,导致浪费了选题;或是选择的框架思路与选题甚至是所在学科有些格格不入。因此,掌握一些基础且“万能”的框架思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框架思路能够在作者们拿到一个陌生选题之后,可以提供多种方向性的思考,进而明确研究切入点,较高效地理解选题,由此顺利开展协作。下文则以多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范文为例,对这四种“万能”框架思路做出介绍说明,以期为作者提供文章结构框架方面的思路性思考。

 

一、“现实启发-回溯历史-回到现实”的框架思路

 

在拿到一个陌生的选题时,第一种框架思路则是历史与现实的思维碰撞,可查阅相关文献,看看围绕选题中涉及到的研究问题,在历史资料中是否有所涉及并有可挖掘之价值?是否能够对现实给予“观照”即一定的思考借鉴?因此,对选题的框架思路的思考可以跳出“现代”,回到“历史”中,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某种联系。也即,不要把自己的思路局限在现代社会中,可回溯历史,从历史中选取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之下仍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例如在《体育与科学》期刊2019年的“体育文化研究”专题和“体育文化”专题中,便有较多的文章通过与“历史的沟通”,从而使得研究问题体现了“陌生感”,包括《共同体视域下舞龙运动的传承困境和理应进路》《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文化传承谱系、困境与消解》《村寨变迁与异地安置:齐鲁民间武术文化记忆、断裂、救赎》《“六字诀”养生文化的起源、流变及其要义》《非物质文化的再生产:蒙古族渔猎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以查干湖冬捕渔猎祭祀文化为例》。

 

历史

现实

舞龙运动

困境:想象共同体的式微

进路: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传统武术传承人

传承谱系

困境:传承人消极境遇、社会环境变迁和武德伦理

消解:协同治理体系 制度保障观念 传承结构谱系

齐鲁民间武术文化

文化记忆

断裂:村寨变迁与异地安置

救赎:档案遗产整理 组织武术盛会 发展武术表演业

六字诀养生文化

起源与流变

要义:我命在我 道法自然 外放养气 身心合一 动静相宜

蒙古族渔猎文化

传承:“本真性”与“变异性”的矛盾 祭祀仪式“形存神离”

反思: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实践与精神文化有效结合

 

实际上,我们不需要研读文章具体的内容,仅从标题中就能了解到该文章的框架思路。此时,可能会有质疑之声:既然标题中的关键词(如传承、文化记忆、文化起源等)已经以隐性的形式显告知了基本的框架思路,便能够轻松了解如何开展研究,再列举此思路岂不是多此一举?若是有此质疑,便是对选题与标题的混淆。原始的选题可能仅是告知了基本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一些重要的选题密码(如此处的“从历史到现实”)基本不会呈现,而是需要自己根据研读文献的情况自行添加处理,如此一来,才有了目前的标题。再回到这五篇文章来展开具体分析。

 

这些文章均是展开了与历史的对话。沟通对象则是“舞龙运动”“传统武术传承人”“齐鲁民间武术文化”“六字诀养生文化”“蒙古族渔猎文化”。对于历史沟通对象的选择并非随意选之,则需要符合有用性、有趣性、创新性、重要性、专业性、公共性等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便形成了“现实启发-回溯历史-回到现实”的框架思路。而“体育文化”的专题所引发作者们的思考一定是与文化传承有关。因此,只要寻找值得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便可,便有了上文中的五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而如何能够与现实“有效沟通”即加强与现实的联系,便需要挖掘出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现代文明不契合之处,找到问题根源,给予有效纾解方法即可。例如在古代具有神圣性内涵的舞龙运动在深受“市民社会”和西方体育文化冲击的现代社会中,则难免会有文化传承的困境,通过教育、互联网以及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创建龙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便能使得舞龙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有效传承。再如现代人较为注重养生,养生的各种方法实际上与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有学者便关注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通过呼吸导引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一种独特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茅山“六字诀”,作者为了使得该养生文化得以更好地与现代生活方式和养生实践相结合,便挖掘出了“我命在我、道法自然、外放养气、身心合一、动静相宜”等养生文化之要义。

 

因此,在拿到一个选题之后,先明确围绕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是否能够给予你一定的现实启发,而后便可以翻阅历史文献发现历史中是否有与现实的契合之处,最后从历史文化中“回到现实”,吸取其中的精华、挖掘其中的价值以便给予现实以启发与借鉴。这便是“现实启发-回溯历史-回到现实”的框架思路。

 

二、“现实热点-跨国借鉴-回归国内”的框架思路

 

除了从现实走向历史,再回归现实这一与历史进行沟通的框架思路之外,还可以突破国界,具备国际视野,从远距离所带来的文化陌生感中找寻“灵感”,继而找到可借鉴之处,即运用“现实热点-跨国借鉴-回归国内”的框架思路。在《体育与科学》期刊的“体育文化”专题中,有标题为《英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成功经验及本土化启示》的文章,便是对这一方面的较好的诠释。

 

国外

国内

英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成功经验:生态博物馆 体育非物质文化进校园 有形遗产保护 法律法规间接保护

启示:设置体育生态博物馆 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 制定单行法规 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保护的结合

 

近两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有强调,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较多种类,例如蹴鞠、赛龙舟、太极拳等,基于这些目前较为热门的热点性话题,如何保护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除了从目前国家发展角度考虑之外,还可以放宽思路,从其他国家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国家中探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是否有可借鉴之处。此时便可以通过文献收集甚至实地调研等多渠道去探查国外的情况,上文作者便是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发现英国体育的非物质文献遗产保护有较多可借鉴之处,例如建立生态博物馆、挖掘学校中的广大青年群体作为潜力保护者等。这些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较好的借鉴作用。

 

因此,仍然需要明确围绕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是否能够给予你一定的现实启发,或者要对该现实主题或现实问题要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基于前期的学术积累和经验性判断快速把握是否有可能站在国际视野上去思考其可行性。继而可以查阅文献资料来发现国外的现实事例或者文献研究中是否有与国内的契合之处,最后从国外经验中“回归国内”,吸取其中的精华、挖掘其中的价值以便给予现实以启发与借鉴。这便是“现实热点-跨国借鉴-回归国内”的框架思路。

 

三、“现实启发-实践归属-理论探析”的框架思路

 

基于当下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或事件也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继而形成“现实启发-实践归属-理论探析”的框架思路。实践出真知,这一表述虽落于俗套,但在实践中确确实实能够发掘出较有价值的真理,可以让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选题时便能轻松获取框架思路。此外,在一些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中也可挖掘出一些较有深度的理论内容,可谓是“旧事新提”。在《体育与科学》期刊的“体育文化研究”专题中,便是基于实践或事件作为切入点的框架思路,例如《“老鹰捉小鸡”游戏的起源与文化变迁分析》《惯习、规训与抗争:马拉松热的镜像隐喻》这两篇文章。

 

实践

理论

“老鹰捉小鸡”游戏

来源:“尸毗救鸽”的佛教本土化传播

传播规律:文化特质被分离借取,在人类心理一致性的作用下被创新、再解释的过程

启示:创新麻雀个体理论以打破文化传播困境

马拉松运动

特征:技术惯习下,身体规训以自我规训和交互中的外在管控与规训为主;

文化惯习下,线上在晒记录和线下破纪录沿袭冠军式英雄主义的情怀;

社会分层和权力层级的复制与再生产方面,马拉松跑阶层有其特定的交流术语、装备,具有专享属性,马拉松内群体权力呈现差序化格局。

隐喻:文化抗争

 

这两篇文章均是从实践或者事件本身的趣味性和公共性出发,透过实践本身去挖掘其背后所反映的理论机理。首先关于第一篇文章,中国的一些较为大众化的经典游戏竟然在其他国家也有相似的体现,这引起了作者的兴趣,也是基于现实启发,作者发现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便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因此便要探索这一游戏为何能够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是否有共同的文化本源?可以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通过大众化的游戏挖掘其走向世界的深层次机制,这便是由“现实启发到实践归属再到理论探析”的框架思路。而关于第二篇的马拉松热的文章,作者仍然抓住了现代较为热门且大众化的运动项目——马拉松,该项目近些年已经成为了一股运动热潮,但是在马拉松项目有些“变质”倾向之时,这股热潮之下还需要有“冷”思考。作者的思考在于为何一项较为普通的跑步运动却变为了一场群体性表演?其背后是否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动力机制?于是便能引起读者从表层下探索深层次机理的兴趣,由此便走向了深层次的理论探析。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拿到一个选题之后,从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所映射的实践或事件的现实性出发,来探索其背后的原因机理或是理性机制。这便是“现实启发-实践归属-理论探析”的框架思路。

 

四、学科间“跨界合作”的框架思路

 

不同学科之间的“跨界合作”也是构建文章框架思路的一项较好的选择。现如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强,在学术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也逐渐变为常态,从属于本研究领域的某个议题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灵感碰撞,实际上便是“擦出火花”的过程,可以激发更多更有价值的思考,因此学科之间的“跨界合作”同样可以作为“万能”的框架思路。在《体育与科学》中的 “北京冬奥会与中国冰雪文化发展”专题、“北京冬奥会”专题中,基于“北京冬奥”学者们向我们展现了如何进行跨界合作,包括《北京冬奥会国家认同建构的效应与路径研究》《后冬奥时期冰雪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的延续:政策变迁、行动框架及路径选择》《网络空间的冰雪文化参与:行为特征、价值转向与失范》。

 

体育学科

其他学科

北京冬奥

国家认同

效应:从国内到国际的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认同

路径:政策、话语、行动中的现代化建构

冰雪旅游

政策变迁: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向多主体协同、 发展从重竞技转向均衡发展、结构布局从局部发展转向整体布局

行动框架:以空间文化挖掘为核心、以空间消费耦合为基础、 鼓励多主体参与

路径:加强基础性建设、 鼓励多主体参与、一体化发展

冰雪文化

行为特征:多主体共同参与 多视角多维呈现 跨边界多重融合

价值转向:为 从引领到共创的去中心化、从边缘到主流的文化再造、从文化到资本的数字红利转向

失范:异化和行为失范、动机异化和信念失范

 

2022年的冬奥会引发了前后时间段学者们对冬奥会有关内容的思考。世界性质的奥运会在中国的相继举办,中国的国家形象、国际地位、国际认同提升是毋庸置疑的,但国家认同在奥运赛事中是一种怎样的呈现形式?这一问题实际上便可以借北京冬奥会举办之际,加以探索。由此研究问题便直接顺畅自然地迁移到了“国家认同的建构路径”上去。当然,冰雪旅游也是一个较为热门的学科迁移领域,冬奥会这一竞技运动赛事在中国的举办,无论是人民大众的旅游消费选择的变化还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浪潮已经势不可挡。因此,该作者仍是抓住了冬奥会举办的契机,研究冬奥会之后冰雪旅游产业空间的进一步延续,这一问题便会自然而然地被有心人所关注,从而研究“产业空间进一步延续的路径举措”。再如,冬奥会的举办不仅带来了冰雪运动、旅游等的发展兴盛期,从文化上来说也会带来人们对冰雪文化的高度关注。因此,我们便可以自然而然地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对冰雪文化进行积极建构”,而在现代社会互联网的高度繁荣之下,便进一步引发了该学者对“冰雪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参与行为特征”等多方面的研究探寻。由此可见,基于“冬奥会”能够引出作者们对“国家认同”“旅游”“文化”的跨学科探索,由这一框架思路便可引出针对不同研究问题的多样研究框架。

 

因此,在面对一个选题时,最后一个探索的思路可以是多学科发散性质的,并不一定局限在本学科内部,可发散思维,多学科探索,会有更多的探寻空间和收获。这便是学科间“跨界合作”的框架思路。

 

本文针对有些作者面临有价值之选题却无有价值之思考的情况,分别列举了四种基础性但也是“万能”的框架思路,分别是“现实启发-回溯历史-回到现实”的思路、“现实热点-跨国借鉴-回归国内”的思路、“现实启发-实践归属-理论探析”的思路、学科间“跨界合作”的思路。若是该选题能够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完全可以从我国上下五年历史中找寻与现实的契合之处;若是该选题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便可以跳出所在地域,具备国际视野,从域外获取可借鉴或可思考之处;若是该选题具有趣味性或者具备现实启发性,便可以由表及里,探寻更深层次的理论机制;若是该选题具备多学科的影响力,便可以大胆尝试跨界合作,从中其他学科中获取与本学科相联系的地方加以探索突破。当然,“万能”的框架思路并非止于本文中所列举的四个,因篇幅有限,先列举以上内容,供作者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