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深度访谈的三个操作技巧

时间:2023-05-07 21:03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很多作者选择使用访谈进行实证研究,是因为他们认为访谈比问卷调查更具灵活性,后者通常以研究者在收集资料前设计的问题开始并结束。但在访谈中,有些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才能浮现出来,因此研究者需要随时调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访谈法更容易解决研究问题。若想获得对研究对象扎实、深入的理解,我们需要采用深度访谈研究的方法,也即“响应式访谈”。深度访谈的模式在非常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诠释建构论的哲学思想,再加上一点批判理论,以及做访谈的实践需要。赫伯特·J·鲁宾与艾琳·S·鲁宾在《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响应式访谈的三个特征。

  一、深度访谈强调两个人

  深度访谈模式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访谈者与被访者都是有感觉、人格、兴趣、利益和经验的人。访谈者不会被期待是中立的,或者是机器人: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如何表现,都会影响访谈。每一位访谈者都会发展出与他/她的人格最匹配的、他/她最感得心应手的风格。另一方面,因为访谈者和被访者互动并相互影响,访谈者必须保持自省,以检查自己可能对被访者产生影响的偏见和期待。

  二、访谈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深度访谈模式允许研究者发展不同的风格。一些访谈者习惯于鼓励他人谈话,同时使自己的卷入程度最小化。他们小心谨慎地不发表意见,不去挑战被访者,哪怕被访者出现自相矛盾、夸大成果或责难他人的情况。这种不质疑的风格,最适合于可以对相同的被访者进行再次访谈的情况,这样一些特定话题就可以被第二次提出来。其他的访谈者倾向于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这些访谈者喜欢质疑他们的谈话对象,他们指出可能的矛盾或疏漏,并且提出相反的解释。这种更富侵略性的风格最适合于以下情况:它向被访者传达一个信息,研究者期望的不仅仅是恰到好处的回答,而是更多。

  所谓的风格,会在访谈者准备和进行访谈的方式中呈现出来。一些访谈者喜欢先介绍自己以及主题,紧接着开始采访,询问他们的问题,然后离开。其他研究者更喜欢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他们在正式访谈前花一些时间闲谈无关的话题以跟被访者建立关系。在准备访谈方面一些人仅仅写下他们想要研究的宽泛话题,而另一些人会仔细地注明可能的追加问题,假如被访者在被问及之前就回答了就在心里或行动上取消它们。还有人在访谈进行的过程中,凭借记忆或即时反映,阐明合适的问题。一些采访者作大量的记录,而另一些人几乎只使用自动录音器材,以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认真聆听而不是记录上。

  这些不同风格没有天然的正确或错误之分。只要使谈话对象感觉舒服,可以获取所需信息,并且和访谈者的人格相适合,这种风格就是有成效的。

  三、访谈时要及时自省

  深度访谈模式主张,研究者与其假装能进入毫无偏见的境地听取答案,而不经过他们的自身经验和文化棱镜过滤,还不如持续检查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反应。个人卷入是深度访谈模式的一种巨大的力量,因为移情鼓励人们谈论,可是你个人的情感和偏见会影响你问什么,以及你的谈话对象如何反应。要做一个成功的访谈者,你需要使自己对这些偏见敏感,并学会矫正你的倾向。

  在访谈中间停顿的时候,你应该查看你的访谈,看看你的问题是否不适当地将被访者引入了特定的回答,或者你有没有因为不想听到什么可能的回答,而在需要额外追问的地方有意避免提问。假如你发现你太过强烈地执著于自己的观点,最终只询问诱导性问题,或者由于感到压力太大而回避对某些议题的深究,那么,你可能应该另外选择一个课题。

  自省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改善访谈的质量。假如你发现,当你怀疑一个被访者对你撒谎时会对他/她发脾气或变得无礼,你就可能需要找到方法,避免询问那些可能导致谎言的问题。注意不要在访谈中过早地询问有关个人信息的问题,留意不要说出任何听起来像是谴责和批评的话,假如你问有关违规的问题就更要当心,这可能致使被访者回避你的问题。

  当对被研究者的认同逐渐加深时,你同样需要关注你自己。你确实应该移情,但是有些研究者对他们正在研究的东西太过着迷,以至于忘了询问该议题消极的一面。如果你碰到这种情况,应建立逼近议题的询问模式,以确保一定的平衡。

  自省不仅仅对改善访谈质量有用,而且可以保护你不会更深地卷入到被研究者的世界里。在深度访谈当中,影响是一个双向通道。当意识到对原以为理解的议题实际上知之甚少,要学的东西异常繁多,响应式访谈者可能会面临不知所措的风险。你的理解将会增长,可以帮助你对付这种不安全的感觉。

  小结

  访谈的目的在于达至理解的深度,而不是广度。而深度访谈强调,访谈者与被访者是两个人,而不是录音机,他们在访谈中形成了一种关系。此外,研究者可在响应式访谈模式当中充分发展自己的风格,并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及时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