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
研究问题的三种类型及其提出策略
时间:2023-05-04 21:03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如何提出研究问题是论文作者们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作者对“如何提出研究问题”这一疑问本身没有做出过过多的思考,甚至本能地忽略,觉得我对某个主题感兴趣,就想要做出分析这么简单。但是凭着发现“问题”进行探索的一股热情所做的“分析”真的是“问题”吗?换句话说,你真的是在基于对某个“研究问题”来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吗?有时候,我们所做的研究可能真的只是在做资料的分析整理加提炼,未有研究问题体现出来。所以,论文作者们所要做的是通过资料的整理分析提炼,即用充足的论据来检验或支持自己所提出的疑问。要让读者充分认识到自己提出的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帮助读者以新的方式理解某个更重大的主题。所以这才是研究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思路。
怎样能够提出研究问题?《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中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该书在第一章节就先明确告知了论文作者们“研究”究竟是什么。此处的“研究”并非大而化之地泛泛而谈,而是具体到论文写作中,从写作意识上使读者先对研究问题做出了解,再到具体的实践上即“如何提出明确的研究问题”有具体的操作说明。因此,落脚到本文“如何提出研究问题”这一疑问上,该书通过三句“提问”来帮助作者们逐步推导出研究问题,并细分了三类不同类型的研究即概念性问题、实用性问题、应用性问题来分别告知,面对这三类问题研究时,该如何提问才能合理推导出研究问题。下文便结合范文范例,对该书所呈现的“如何提出研究问题”做出细致的介绍阐述,以期对论文作者提出明确的研究问题带来直接帮助。
作者们可以如下所示用以下三句话描述你的研究,用这三句话问问自己,从而进一步解开“提出研究问题”的谜团:
首先,针对第一句话做研究的人通常以一个简单的主题开场,譬如国外的某个理论或某种现象,古代社会的某种现象或某种思想。也许该主题有什么困扰着研究者,抑或是对此感兴趣。但是新手作者通常就会止步于此,仅是停留在资料整理上,他们可能把自己所整理的资料倾倒在论文中,如果列出的这些资料是学界未有多加探索的,较为新颖的,或者期刊编辑碰巧对这个主题感兴趣,他们也许会读一读这篇论文,但实质上,读者们还是想要从这些堆叠的资料中了解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而后便是第二种问题。
其次,更资深的研究者通常不会只用主题来开场,他们会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比如为什么古代的某种思想会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他们清楚,只有给出的资料可以作为论据支持该问题的答案时,读者才会去思考这些事实累加起来意味着什么。确实,只有带着问题去寻找论据,论文作者们才知道应该寻找什么资料保留什么资料。当研究者认为他有足够的论据来支持论点,并且能对那些看起来与他的答案相抵触的资料做出回应时,他便可以呈现出一个论文的初稿出来了。
第三,最成功的研究者了解读者想要知道的不会只是一个合理的答案,他们更想知道这个问题为什么值得一提。所以研究者预见到读者会问:那又怎样?我为什么要关心某个思想在古代得到普遍认可?这与我有何关系?“那又怎样”的问题甚至困扰着最资深的研究者,但是每一个做研究的人都要在它提出之前尽量给予回答:如果我们能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下面那个更宏大的问题:为什么这个思想能够对现代人也会有日久弥新的影响。
二、概念性问题:我们应该思考什么?
理解概念性问题较为简单的方式则是,如果你对“那又如何”该问题的回答并不是告诉读者该做什么而是帮助他们理解某个主题,则该研究问题则是概念性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研究的大多是概念性问题,我们以最简单的示例来理解概念性问题,例如是由于什么导致了恐龙的灭绝?月球是由什么组成的?孔子所处的政治环境如何影响他的思想?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会告诉我们如何改变世界,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而如何运用前述三个“提问”来提出研究问题呢?
因为我想要找出如何/为什么/是否Y(如果你找出了又怎样?);
我们用书中的示例形象理解“概念性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因为我想要知道一般民众如何评估他们可能遭遇到恐怖袭击的风险;
做了这个研究又如何?——做了这个研究,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下面这个复杂的问题:情感和理智因素如何交互作用影响普通人对危机的认识。
若是对某个“概念”较为感兴趣,这想要进一步探索,便可以不断地以“那又怎样”的形式发问,再以下文所呈现的核心期刊中论文的选题来加以检验。例如发表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诗经>倒装表达的语用动因》这篇论文,探究的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中诗句的倒装句式。我们便可以站在该文作者的角度来“重温”研究问题的提出过程。
为什么?——因为我想要知道为什么《诗经》会出现倒装的句式;
知道了原因之后又如何?——做了这一研究之后,便可以诗经是如何体现上古汉语的自然语序,以及了解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较为典型的倒装构成形式。
从上文分析来看,作者并非止于对《诗经》中倒装句式的整理挖掘,而是进一步用史料论据来论证分析出现倒装的原因,并上升到更宏大的主题即上古汉语语序中去了解原始先民的语言表述习惯,通过这三个“提问”,便确定了研究问题。
三、实用性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
若是要理解实用性问题,对“那又如何”的回答则是要告诉读者怎么做能改变某种棘手的情况或至少改善它的话,你提出的就是另一类研究问题——实用性问题。例如针对改善当下课程思政融入学科教学的各种问题,教师、学校、教育部门等主体应该做什么?针对博士生毕业的焦虑心理,不同社会主体又要做什么?实用性问题是较为普遍存在的,如商业领域、保健和工程领域也经常问到实用性问题。针对实用性问题,我们该如何“提问”?
我们用书中的示例形象理解“实用性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因为我想找出是什么心理因素导致普通美国人因为一次恐怖袭击高估他们个人面临的风险;
做了这个研究又如何?——接下来我就可以告诉政府,当与民众交流恐怖主义的真正危险时该如何对抗这些心理因素。
如果对某一个具有社会效益的研究主题较为感兴趣,则可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展开分析,进一步向实践层面接轨,思考我的研究究竟能够为社会大众带来什么价值或帮助,由此便可提出研究问题。仍以一篇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上的《普通话能力与进城农民工心理健康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论文为例,来探究提出实用性问题的过程。
为什么?——因为我想找出普通话能力是如何影响农民工心理健康的。
做了这一研究又如何?——接下来我就可以告诉政府,提高普通话能力水平是改善农民工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充分考虑语言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加强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
所以通过上述层层“提问”,我们便可以得知,该作者对普通话能力的关注是与社会相接轨的,是作者发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普通话能力与其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继而为这一社会问题提供实用性建议或参考。当然,我们也通过这三句“提问”明确清晰地提出了实用性问题。
四、应用性问题:在知道怎么做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白什么?
通常我们知道必须做点什么才能解决实用性问题,但是在我们了解要做的到底是什么之前,必须通过研究来进一步理解它。我们可以称这一类研究为应用性研究。带着这个中间种类问题,我们在此处提出的不是解决一个实用性问题,而是要完成靠近它的一个必经步骤。应用性问题普遍存在于学术界,比如商业、工程、医学领域,以及各个公司和政府机构内,这些政府机构开展此类研究是为了在解决问题之前先弄明白必须要知道什么。例如该书中所列举的示例:
我想要弄明白美国人因为“9·11”恐怖事件如何改变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那研究之后又怎样呢?——我们就能理解是什么心理因素导致普通美国民众高估来自恐怖袭击中个人面临的风险;
那之后又怎样呢?——那我们就能了解如何减少那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那之后又怎样呢?——接下来也许美国政府能利用这些信息有效地与民众沟通来自恐怖袭击的真实风险。
通过“那又怎样”的提问,美国政府在与民众进行相关沟通时,便有了理论依据,即通过应用性分析,了解了大众的心理因素,从而更好地为实践服务。仍以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上的《自闭症儿童普通话发音声学研究》论文为例,来探究应用型问题的提出过程。
那研究之后又怎样呢?——我们可以明白自闭症儿童在音长、韵律特征、声调等语音参数上的发音特征;
那之后又怎样呢?——我们就能从以这些典型语音参数作为诊断自闭症障碍的重要提示;
那之后又怎样呢——这些研究结果可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发音康复训练以及训练效果评估。
该文作者所做的分析实质上就是为自闭症儿童的语音障碍判断以及语音训练等实际应用方面而服务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实际应用之前,需要要明白的是什么?需要通过探索自闭症儿童的在语音各个参数上的发音特征来做好理论“建设”,即使实践应用的学理依据更加充沛,所以要展开种应用性研究。所以,这一系列“提问”有助于提出应用性问题。
本文针对“如何提出研究问题”介绍了三句“提问”,并分别说明了这三句“提问”在概念性问题、实用性问题、应用性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因此,论文作者们在进行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时,要分别对号入座,针对概念性问题,要以“应该思考什么”为基准进行提问以便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针对实用性问题,要以“应该做什么”为基准进行提问以便能够为改善社会困境做出贡献;针对应用性问题,要以“应该明白什么”为基准进行提问以便能够为做出实际贡献之时有充分的学理依据。希望本文介绍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提出研究问题能够为作者们顺利提出研究问题提供技术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