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1 21:05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科研工作的目的在于发现真相,弄虚作假之事应当没有立足之地。然而,在利益的诱惑下或在外界压力下,研究者也同样会像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犯下不诚实的错误。学界虽设立了相关出版规范并加大惩处力度,但目前来说仍并未对学术研究设立出一套明确的、广告告知的道德标准,这也令不少研究者因“不知情”而酿成大错,甚至断送自己的学术生涯。Nancy Rothwell教授在其著作《当科研成为一种职业》中强调学术研究应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职业态度,并总结了五种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以期各位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规避。
一、公平、公正与公开
科学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公平对待你的合作者,承认他们的功劳。这不仅表现在作者排名顺序上,在致谢、口头发表和讨论中也同样重要。对于这个问题采取公开讨论的形式会比较好,即使某人声称自己贡献很大,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同样,当你不尊重对本项目做出很大贡献的其他研究者时,你也很难指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公平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尽可能地开放和共享你所拥有的资源,如试剂、数据、思想。虽然这种开放可能对机密性带来威胁,但综合来讲,还是利大于弊。
学术界是一个相当小的世界,当你踏入学术界时,你很有可能在审稿、审批项目、任命和提升时,遇到那些你熟悉的亲友,此时职业品行和利益往往会发生冲突。这时公正和公开是十分重要的,在评审论文和项目中发现自己的好友、亲属或合作伙伴时,告知当事人可能会违背公众利益,而且如果这样,一般不会让你继续从事这项工作。另外一种情况,在以上工作中遇到和你观点不同的人或竞争对手时,也应该提前声明,谁都不可能完全摆脱主观性、偏见和个人喜好的影响,不要以为匿名就可以无忧,个人的偏见或权力滥用,常常会反过来伤害你自己。
二、常见学术不端
(一)实验造假
任何做实验的人最后都会有一个实验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别人甚至自己本人都无法重复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实验方案的不同,自然变异,还有就是实验造假。造假行为有故意行为和非故意行为两种。后者往往是由无知、缺乏经验、疲劳、草率或无意的偏见引起的,虽然在非常精确的科研世界这是不应当发生的,但通常还是可以理解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自己的成绩,某些研究者有意遗漏不符合预期或期望的数据,则是造假行为。
(二)偏见
设计科学实验时对实验结果的假设往往具有主观性。然而,有不少研究者在真正进行实验之前就确定了自己的实验结果,这意味着他们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解释会不自觉地产生很多偏见。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个人偏见,请别人审查原始数据、分析结果,或重复实验都有可能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三)删改数据
删改数据可能是最常见的造假行为。特别是在外界因素的巨大诱惑下,某些研究者就很有可能删减不合要求的数据以达到预期结果。数据的删改必须有明确的删减原则,并且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一致同意后才能删减数据。统计分析是另一个存在潜在造假行为的领域,因为统计人员往往会从多种统计方法中选择更有可能产生预期结果的一种。摆脱这种现象的方法是保持自己的客观性,可以找与此实验无关的人员共同讨论分析数据,以避免盲目地寻求结果。
不管虚假结果是出于误差、草率还是无意的偏见,它们都会在文章提交或公布后被发现。所以,一旦发现此类问题,最好是在这之前通过写信等各种方式收回实验结果,以免造成尴尬局面。
(四)剽窃
剽窃是将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抄袭别人的观点、数据、结果和未经出版社及著作者允许转载等都是不正当行为,但在取得对方同意后引用就合法了。公然抄袭现象在学术界比较少见,但整段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引用别人的口头表述,或使用别人教学中使用的或网站中出现的比较精辟的摘要、图标的行为也是剽窃。
通过秘密渠道剽窃是最难处理的,如从手稿、基金申请书或是私底下谈话等方式中获取信息。证明这种抄袭比较难。科研本来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活动,你可以随便谈论科研问题,但是在同行领域中你有时应当谨言慎行。
(五)诈骗
在科学领域中,诈骗的定义本应相当清楚,但往往很难制约和证明。有两类常见的欺诈行为:不展示真实数据,代笔——一种更严重的欺诈行为。这些行为都代表着欺骗和隐瞒——企图混淆视听,夸大事实。大多数情况下,代笔,包括捏造和虚假的创作,意味着故意改变结果或是谎报资历以取得成就。
科学渎职产生的原因一般是贪婪、野心,恐惧,甚至有的是渴望取悦上司和拨款机构。虽然这些严重的不正当行为发生率比较低,但是也应当建立相应的检查制度。在美国,科学上的不正当行为已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1990年成立了相应的科学机构,负责审查和解决关于学术造假的案件,并且他们的调查相当严格而且完全公开。
三、避免学术造假
(一)真实性
每一个实验负责人都会担心被查到严重的学术造假行为。实验负责人应该给青年研究者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负责人应当是开放的,能够主动承认错误,并且坦然接受实验中的失败是常发生的事。在实际工作中,任何结果在经过详细的原始数据检查后,还应当鼓励实验室的其他人进行重复实验,让每个人认识到他们的实验不仅会被自己实验室的人重复,当文章发表后还会被其他实验室的人重复,所以就更应当认识到造假行为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要通过对学术造假案例的研究,使年轻研究者了解到在缺乏一个充足理由的前提下,即使是删除了一个不合适的数据点也会构成造假行为。虚假数据往往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即变动频率小,数字偏好性强。
(二)责任感
研究者在道义和法律上有义务避免对和他们一起工作的同事的歧视、骚扰和偏见。对他们研究的项目、同事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同样也有责任和义务这样做。从过去的几十年中可以看出,转基因生物体、人体器官组织培养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每个方面都有它们本身不可避免的敏感性和限制。在大多数国家,如果没有很好地遵从这些限制和约束,就会受到相应的严厉的惩罚。
研究者责任重大,研究者应当对每个人、他们实验中用到的每个团体组织及他们所做的科研项目负责任。他们还需要对可能会在社会上引起疑虑或暴力的项目展开讨论并捍卫自己的研究成果。
小结
结合这些年的典型案例,我们深知触碰学术不端的后果。轻则已发稿件撤回、被期刊社拉入暂时或永久黑名单等,影响今后的论文发表;重则通报单位、取消所获奖项、撤销学位、解聘等,令研究者难以在学界立足。希望各位研究者在开展学术研究时能够铭记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的责任,秉承“公正、公平与公开”,保证研究的真实性。用自己切实的研究,推动所在领域的进步,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